《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_儒林外史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讽刺小说巅峰之作”。读完《儒林外史》大家一定感触良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这里不仅有精选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也有儒林外史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1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睡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看似简单易明,但是真正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呢!他们把读书当成获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财富、功名,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可以从黑发垂髫到白发苍苍地读书。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的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却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外史》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小说用诙谐幽默尖锐的语言,描述了元末明初的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士林人士,通过对民间正直儒士的赞颂和对腐败政客的鞭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改变灰暗世界的期望。
本书揭露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巿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日子过得好了起来。后来,他为了巴结权贵,就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而他的妻子却因贫困潦倒死在了家乡。
这里面的许多故事讲述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八股文考弊端百出,可以请人******,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了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又怎么能使江山千秋万代呢!
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的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科举制度,并且批判了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没落。但是也有少数不媚世俗、淡泊名利的人存在。
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结交朋友,更不愿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并逃往会稽山中,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非常高级,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它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中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又巧妙地把故事情节推向前朝,避开了统治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聪明的。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神,回味那一段段精彩的动作描写和人物对话,有着无穷的韵味,这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因为它值得被读!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2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愉快的寒假生活就要结束了。利用寒假时间,我阅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儒林外史》正是能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的一本书。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所著,这本书所表现的正是他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时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的开端,也是整本书的灵魂与精华所在。
初读《儒林外史》感觉书中的人物,章节极其可笑,不可思议。如:范进中举这一章节,范进就只因中了举人而乐疯了,他是那么的可笑,但当我第二次读时,就有了另外一种感受,这感受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讽刺。那些人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当时的科举制度是多么的腐朽黑暗 ,贪官污吏又是多么的刻薄卑鄙,这种一味地追求名利的社会深深的刺穿了我的心。
当然,“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也不是没有。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就是一个不慕名利的典范。他因家境贫寒,自幼丧父成了放牛娃,每天早出晚归,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虽然他每天要很晚才能回家,但只要一有时间就用省下来的钱买几本旧书读。长大后,他因画画出了名,官员来家里请他,他称病谢绝了官员,从此隐居在山林中就这样度过了一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有像王冕这样淡泊名利,鄙视功名的高尚节操,真的是难能可贵。
这本书被称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作者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把明代的社会面貌描绘的栩栩如生,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人生追求名利,自古有之。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就如《诫子书》中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就是历史的缩影。
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了解到了明代的社会环境,还让我从中学会了淡泊名利的品格。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让我受益匪浅。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3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 ,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4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lz13)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5
中国最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所谓“知识分子”“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向我们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文章开篇这句经典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深思。作者吴敬梓也是深陷科举多年,后来终于想开了,退出了这残酷的“刑场”,所以他才能深有体会,写出这样经典的著作。《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但他们大多数人是为了做官而活,作者将他们的丑态揭露的非常彻底。
书中人物形象最鲜明也最出名的当属范进。范进是执着追求科举考试的典型人物,三十多年痴心于考取功名,把自己大半辈子搭上了,一朝中举能不喜极而疯吗?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的他没有什么地位,对自己的老丈人唯唯诺诺,活得低三下四;而中举后的他就以高傲的姿态对待亲朋好友,几天的时间就让他从一个小小的穷秀才变成了家财万贯的老爷。他在为母亲守孝时,为了不让那些官绅老爷笑话,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这可见他的趋炎附势以及当时的世态炎凉,坚守本质才能彰显人间的真性情。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中举,全家荣光。范进中举后变化最明显的当属他的老丈人——胡屠户。这个人本来只是小镇上的小屠户,举止粗鲁,却也以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周围的人,而且惜财如命,对范进参加考试进行阻止。在范进中举后,他仗着范进做官更加抬高自己的地位,开始“关心”“好意劝导”范进。范进的母亲,之前一直贫困艰苦地生活,突然面对高墙阔院,竟然激动得晕了过去,此后便一直精神不振,直到去世也不敢相信现实。
严监生的吝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中没有提到“吝啬”这两个字,但他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吝啬”。严监生在临死前,硬撑着一口气,伸出两根手指,众人迟迟猜不到他指的是什么,亏得赵娘子了解他,原来他只是怕浪费灯芯里的两茎灯草,在挑断一茎灯草以后他便断了气。要是没有这个熟知他的人,他岂不是要死不瞑目了。世界上有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在临死前也是紧紧地盯着他的金子,直到把金子攥在手里才闭了眼。但一茎灯草如何能与金子相提并论?所以,作者可谓是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到了极致,令人惊叹!
书中的老好人杜少卿一直让我记忆深刻,他的“好”可不是一般的好,如果在现代,他一定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慈善家!杜少卿给人的感觉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他知道很多人来找他是为了他的钱,可他仍愿意与他们结交并且“资助”他们。直到把家产挥霍完了,他也像从前一般逍遥自在。家里人劝他去考取功名时,他却丝毫不放在心上,只道科举无用。他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样也算是不思进取了,所以我认为,它不仅是正面人物,也是个反面人物。
牛浦郎也是书中一个比较鲜明的人物。一开始,牛浦郎是真心想要读书的,甚至为了能够读书而去偷钱。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占用了牛布衣的身份,自此以后,他就不曾认真读过书,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而这也与他原本的生活环境有关,生活在市井里,多少会沾染一些市侩之气,毕竟想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玩心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牛浦郎的“克星”牛玉圃出场了,这个人骗术精明,把牛浦郎骗得团团转,甚至让他“认祖归宗”。后来两人越看越不顺眼,两个骗子上演了一场绝佳的好戏。可笑的是,牛浦郎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依然不知悔改,我行我素,终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该书开篇讲的第一个人便是王冕,他也是唯一一个真正的正面人物。虽然从小因为家境贫寒给人家放牛,可他却有着崇高的理想。自小他就聪明有绘画天赋,在牛背上博览全书,在河边练习作画,远近闻名。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官绅老爷,都找他作画。王冕知道官场中的人性腐败,拒绝了作画的请求,连有人请他做官,他都选择隐居。也许王冕一开始是想要为国效力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就越来越懂得人情世故了。
功名富贵只是过眼云烟,瞬息即逝。拨开烟云缭雾,这本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这本书以喜剧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也在讽刺中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让我们体会到了可笑、可恨、可怜、可悲的人间百态,更好地珍惜今天的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古代的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现在的我们必须为国效力、不负人生。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奋力拼搏。
《儒林外史》好词集锦
水泄不通、釜底抽薪、天作之合、传杯换盏、闭月羞花、
求贤若渴、无影无踪、万籁俱寂、果不其然、慷慨仗义、
味同嚼蜡、水流花谢、风餐露宿、一丝不苟、淹淹一息、
动人心魄、夸夸而谈、不知其详、愁眉苦脸、口若悬河、
发蒙振聩、如梦方醒、一见如故、如雷灌耳
《儒林外史》精彩句子
1、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2、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3、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享福度日。
4、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5、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把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进嘴里来,严贡生只装不看见。
6、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7、要相遇于心腹之间,相感于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人等。
8、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9、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10、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儒林外史》思维导图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想要了解更多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体会,请点击访问:读书笔记栏目。
推荐阅读:
?1、《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2、《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
?3、《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
?4、《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
?5、《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目录 1、《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1 2、《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2 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3 4、《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4 5、《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5 6、《儒林外史》好词集锦 7、《儒林外史》精彩句子 8、《儒林外史》思维导图 9、《儒林外史》简介 10、《儒林外史》作者简介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1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睡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看似简单易明,但是真正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呢!他们把读书当成获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财富、功名,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可以从黑发垂髫到白发苍苍地读书。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的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却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外史》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小说用诙谐幽默尖锐的语言,描述了元末明初的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士林人士,通过对民间正直儒士的赞颂和对腐败政客的鞭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改变灰暗世界的期望。
本书揭露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巿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日子过得好了起来。后来,他为了巴结权贵,就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而他的妻子却因贫困潦倒死在了家乡。
这里面的许多故事讲述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八股文考弊端百出,可以请人******,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了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又怎么能使江山千秋万代呢!
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的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科举制度,并且批判了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没落。但是也有少数不媚世俗、淡泊名利的人存在。
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结交朋友,更不愿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并逃往会稽山中,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非常高级,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它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中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又巧妙地把故事情节推向前朝,避开了统治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聪明的。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神,回味那一段段精彩的动作描写和人物对话,有着无穷的韵味,这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因为它值得被读!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2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愉快的寒假生活就要结束了。利用寒假时间,我阅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儒林外史》正是能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的一本书。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所著,这本书所表现的正是他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时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的开端,也是整本书的灵魂与精华所在。
初读《儒林外史》感觉书中的人物,章节极其可笑,不可思议。如:范进中举这一章节,范进就只因中了举人而乐疯了,他是那么的可笑,但当我第二次读时,就有了另外一种感受,这感受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讽刺。那些人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当时的科举制度是多么的腐朽黑暗 ,贪官污吏又是多么的刻薄卑鄙,这种一味地追求名利的社会深深的刺穿了我的心。
当然,“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也不是没有。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就是一个不慕名利的典范。他因家境贫寒,自幼丧父成了放牛娃,每天早出晚归,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虽然他每天要很晚才能回家,但只要一有时间就用省下来的钱买几本旧书读。长大后,他因画画出了名,官员来家里请他,他称病谢绝了官员,从此隐居在山林中就这样度过了一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有像王冕这样淡泊名利,鄙视功名的高尚节操,真的是难能可贵。
这本书被称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作者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把明代的社会面貌描绘的栩栩如生,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人生追求名利,自古有之。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就如《诫子书》中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就是历史的缩影。
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了解到了明代的社会环境,还让我从中学会了淡泊名利的品格。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让我受益匪浅。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3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 ,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4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lz13)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5
中国最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所谓“知识分子”“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向我们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文章开篇这句经典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深思。作者吴敬梓也是深陷科举多年,后来终于想开了,退出了这残酷的“刑场”,所以他才能深有体会,写出这样经典的著作。《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但他们大多数人是为了做官而活,作者将他们的丑态揭露的非常彻底。
书中人物形象最鲜明也最出名的当属范进。范进是执着追求科举考试的典型人物,三十多年痴心于考取功名,把自己大半辈子搭上了,一朝中举能不喜极而疯吗?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的他没有什么地位,对自己的老丈人唯唯诺诺,活得低三下四;而中举后的他就以高傲的姿态对待亲朋好友,几天的时间就让他从一个小小的穷秀才变成了家财万贯的老爷。他在为母亲守孝时,为了不让那些官绅老爷笑话,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这可见他的趋炎附势以及当时的世态炎凉,坚守本质才能彰显人间的真性情。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中举,全家荣光。范进中举后变化最明显的当属他的老丈人——胡屠户。这个人本来只是小镇上的小屠户,举止粗鲁,却也以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周围的人,而且惜财如命,对范进参加考试进行阻止。在范进中举后,他仗着范进做官更加抬高自己的地位,开始“关心”“好意劝导”范进。范进的母亲,之前一直贫困艰苦地生活,突然面对高墙阔院,竟然激动得晕了过去,此后便一直精神不振,直到去世也不敢相信现实。
严监生的吝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中没有提到“吝啬”这两个字,但他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吝啬”。严监生在临死前,硬撑着一口气,伸出两根手指,众人迟迟猜不到他指的是什么,亏得赵娘子了解他,原来他只是怕浪费灯芯里的两茎灯草,在挑断一茎灯草以后他便断了气。要是没有这个熟知他的人,他岂不是要死不瞑目了。世界上有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在临死前也是紧紧地盯着他的金子,直到把金子攥在手里才闭了眼。但一茎灯草如何能与金子相提并论?所以,作者可谓是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到了极致,令人惊叹!
书中的老好人杜少卿一直让我记忆深刻,他的“好”可不是一般的好,如果在现代,他一定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慈善家!杜少卿给人的感觉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他知道很多人来找他是为了他的钱,可他仍愿意与他们结交并且“资助”他们。直到把家产挥霍完了,他也像从前一般逍遥自在。家里人劝他去考取功名时,他却丝毫不放在心上,只道科举无用。他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样也算是不思进取了,所以我认为,它不仅是正面人物,也是个反面人物。
牛浦郎也是书中一个比较鲜明的人物。一开始,牛浦郎是真心想要读书的,甚至为了能够读书而去偷钱。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占用了牛布衣的身份,自此以后,他就不曾认真读过书,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而这也与他原本的生活环境有关,生活在市井里,多少会沾染一些市侩之气,毕竟想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玩心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牛浦郎的“克星”牛玉圃出场了,这个人骗术精明,把牛浦郎骗得团团转,甚至让他“认祖归宗”。后来两人越看越不顺眼,两个骗子上演了一场绝佳的好戏。可笑的是,牛浦郎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依然不知悔改,我行我素,终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该书开篇讲的第一个人便是王冕,他也是唯一一个真正的正面人物。虽然从小因为家境贫寒给人家放牛,可他却有着崇高的理想。自小他就聪明有绘画天赋,在牛背上博览全书,在河边练习作画,远近闻名。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官绅老爷,都找他作画。王冕知道官场中的人性腐败,拒绝了作画的请求,连有人请他做官,他都选择隐居。也许王冕一开始是想要为国效力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就越来越懂得人情世故了。
功名富贵只是过眼云烟,瞬息即逝。拨开烟云缭雾,这本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这本书以喜剧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也在讽刺中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让我们体会到了可笑、可恨、可怜、可悲的人间百态,更好地珍惜今天的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古代的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现在的我们必须为国效力、不负人生。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奋力拼搏。
《儒林外史》好词集锦
水泄不通、釜底抽薪、天作之合、传杯换盏、闭月羞花、
求贤若渴、无影无踪、万籁俱寂、果不其然、慷慨仗义、
味同嚼蜡、水流花谢、风餐露宿、一丝不苟、淹淹一息、
动人心魄、夸夸而谈、不知其详、愁眉苦脸、口若悬河、
发蒙振聩、如梦方醒、一见如故、如雷灌耳
《儒林外史》精彩句子
1、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2、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3、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享福度日。
4、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5、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把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进嘴里来,严贡生只装不看见。
6、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7、要相遇于心腹之间,相感于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人等。
8、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9、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10、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儒林外史》思维导图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想要了解更多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体会,请点击访问:读书笔记栏目。
推荐阅读:
?1、《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2、《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
?3、《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
?4、《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
?5、《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