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_观电影《攀登者》有感
电影《攀登者》所展现的“攀登精神”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新时代的中国就需要这种团结奋进、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劲头,下面是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希望《攀登者》能够给大家带来满满的正能量。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1
《攀登者》所表现的“攀登精神”,是我们最应该发扬的精神,攀登者们背着重重的行囊,,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前进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理想。攀登者们为了登上珠穆朗玛峰,能够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在理论的学习上,更需要有这种不懈怠的精神,能够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不断地扩大自己理论知识的“容量”,能够通过“求甚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去深入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让自己的政治方向更坚定。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心胸坦荡,主动自我革命。攀登者们每向前一步,都在皑皑白雪中留下一串足迹,他不隐瞒自己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党员干部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革命,不怕揭短亮丑,要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够真正地找出差距,找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靶向治疗”。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攀登者们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一种向上的姿态积极前行。在工作中,也需要这种不断攀登的精神,能够“真刀真枪”地整改问题,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做好。
我们要学习“攀登精神”,心存伟大信念,坚定自我目标,以踏实、刻苦的方式去认真落实每一个要求,做细每一个目标,始终把“为民”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向着理想一步一步往前爬,用行动诠释坚守的信念。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2
电影《攀登者》中有人问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人为什么要登山?登山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吗?
方五洲回答: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为什么要登山?往小了说,是为了宣示主权。往大了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决心和自尊心。这便是攀登者的攀登精神,他们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党员干部应弘扬“攀登精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向着山顶负重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打好包裹,做好准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给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变化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的学习和提升来追赶。片刻的懈怠都会让自己变得“陈旧”,被抛弃在角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员干部应以党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以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新自己的储备,把“登山”的必备物品打好包裹,准备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党员干部肩负着重担,承载着希望,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员干部任务的冗杂和繁重。党员干部就应有发扬“攀登精神”,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崎岖山路上挑着担子向上攀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党员干部要能吃苦、能坚持、能担当,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决心和勇气,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信心,挑起大梁,穿荆度棘,向着山顶,稳扎稳打,脚踏实地。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不忘初心,心无旁骛。想要登上珠穆朗玛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高兴怎么就怎么是不现实的。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在攀登的途中,可能有很多喧嚣和浮华,有很多风景和诱惑,如果漫不经心,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党员干部应有“攀登精神”,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界所扰,在登山路上,奋勇直前!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3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两代中国早期登山者的故事。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贡布、王富洲、屈银华三人,在队友刘连满“搭人梯”的帮助下越过了珠峰北坡最艰难的“第二台阶”,首次实现人类从北坡登顶珠峰,也是人类第一次夜间无氧登顶珠峰。然而这次登顶由于没有影像记录,不被国际登山界所承认。
十五年后,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组织下,中国再次展开了攀登珠峰行动。七个民族的队员共四百三十四人参加了登山队,除了一百二十五位运动员外,还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等其他后勤人员。5月27日,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顶珠峰。而且中国队为攀越“第二台阶”准备的金属梯,在下山时将其永远安放在“第二台阶”下,此后许多国家的登山家都是蹬着这个梯子攀上珠峰的,也被称为“中国梯”,而插入峰顶的红色乩标一直屹立到1982年。
试问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群年轻人在最美好的年华,来到这片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平均海拔8500米以上的“极端环境“?正面接下大自然的挑战,背顶着外界的质疑,抗下巨大的压力,二度登上珠峰,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战士,这是攀登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攀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独自一人攀登,需要耐受孤独和寂寞;结伴而行,需要目标一致,登上山顶,如果只要有人中途退怯,不愿往前走,可能攀登就只能作罢。如果一直坚持往前攀登,跨过重重险阻,把所遇到的困难当做动力,心怀目标,奋发向上,勇往直前让自己走的更快更远更高直至山顶,攀登所受的苦难,顿时化为乌有。此刻,欣赏峰峦之美景,享受苦难之甜果,感悟人生之美好。
蝉噪林逾静,高山人更优。高山路远,能够坚持到最后很孤独,也很优秀。曾经和自己同行的人,到现在为止,逐渐减少甚至只有自己走在路上,备受孤独煎熬和考验,如王勃所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那又怎样,往回看,已经走的很远,往回走,一切都白费,或许只要在走一点点,就能遇到不同的人,看到很美的风景,就能得偿所愿,实现自我目标和价值,这样不断“欺骗”自己,让自己继续攀登,不愿放弃,磨炼出坚持不懈,敢战敢胜的精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之巅,可望也可及。对于攀登者而言,努力的目标明确,明白为什么努力,努力是想攀山顶,享受战胜重重困难,享受喜悦的那一刻。站在岱宗之巅很容易,战胜自己心中的那座山,需要战胜自己,锤炼出坚毅不拔、敢于斗争的精神,努力把握方向,不懈奋斗,勇往直前,披荆斩棘,踏上岱宗之巅,感受心中喜悦,无限美好。
泰山之巅,总有尽头,心中峰峦,漫长且险阻,没有边际,只能越过座座山峰,不断坚持和努力,终有收获和进步。党与国家亦如是,唯有不懈努力和坚持,经受无数考验,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谋幸福放在心上,最终将被载入中国史册,永载辉煌。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4
《攀登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章子怡扮演的徐缨撑着身体为了联系上突击队在北坳上吐血的时候,另一边和她语音着的吴京一个人带着耳机拿着对讲,坐在第二台阶的山脊上,一个航拍镜头拉远,他面对着皑皑白雪,茫茫群山,天地间只剩下他一个人,我也确实被这个画面感动到了。
登山英雄一辈子的执念就是登上那座山,可是就如同里面上课的年轻人问的一样,谁在乎呢?没人在乎他们啊。他们牺牲自己一生的时间,为集体主义下的国家做一件事,没有组建家庭,没有完整的爱情,没有正常人的生活,甚至没有寻常人家的思维,他所有的一切只有这座山,这就是《攀登者》要表达的攀登精神。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顽强斗争。剧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未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回想我们的革命历程,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作为党员干部,要善于发现矛盾、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与一切危害我国发展的风险挑战进行坚决的斗争;要顽强奋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坚持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练就本领。攀登者需要平时艰苦卓绝的训练,才能换来最终登顶的成功。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斗争是门艺术,增强斗争本领要注意策略方法。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增强理论方法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政治立场,夯实敢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使斗争有底气、有力量。必须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锻炼斗争本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经受住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把握方向。“中国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在领土陷入争端的危急时刻,两代攀登者誓死登顶,捍卫主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就需要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人民根本利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受到威胁和挑战时,提高清晰辨识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旗帜鲜明,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牢牢把握斗争的大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5
电影《攀登者》该片由吴京领衔主演,讲述英雄的珠峰登山队故事。电影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影片,在今年国庆档上映。
《攀登者》中所展现的攀登精神让人感动,其中“冲顶”那段最让人感动,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有“攀登精神”,能登到山顶的人,一定是一鼓作气没有休息直接登顶的人,只有一鼓作气才能决胜全胜。
要始终聚焦聚力“两不愁、三保障”来打攻坚战。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远没有达到可以“鸣金收兵”的阶段,“两不愁”基本解决了,在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期,还远未到终点言胜之时,现在鸣金收兵,只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厌战懈怠,就会一泻千里、前功尽弃。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再难再苦再累,也要振奋精神咬定目标,坚定信心决战决胜。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紧盯“三率一度”脱贫摘帽验收指标,鼓足干劲、再紧发条。面对攻坚压力,要以担当精神,当好“千斤顶”,不要乱了阵脚、慌了手脚,丧失信心与斗志。对困难和问题要保持清醒头脑,讲究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理清头绪抓住重点,补齐工作薄弱短板。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点到位;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担当吃苦。“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脱困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之际,非干,无以为进,无以为胜。党员干部要自觉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第一线,贫困不除寝不安,小康不达誓不休。要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期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6
看完了《攀登者》,这是一部好电影,它让我对吴京和张译的喜爱达到了一个新高,因为他两人在电影里特别好地展现出革命年代中国赤子身上的那种韧性和狠劲儿,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不服就干”。
这是一部不怕被剧透的故事,因为影片基本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情况,1960年,出于维护国家荣誉,中国登山队在队长阵亡的情况下坚持作战,一名队员甚至不惜以废掉自己十根脚趾为代价,帮助全队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在登山过程中,由于遭遇雪崩,摄像机遗失了,没能留下登顶的证据,这件事让中国在国际登山界十几年抬不起头,而之前生死与共的登山队员们也因为这事互生龃龉,渐行渐远。
15年后,中国登山队终于等来了雪耻的机会,三个曾经托付生死而又不能原谅彼此的老队员们和一群热血激昂的新人一起抵达了珠峰大本营,他们要为祖国洗刷冤屈,重新登顶,这就是《攀登者》要讲的故事。
吴京和张译在演员里并不以英俊著称,但他们身上始终有股实干家那种朴实亲和的气质,影片中两人表现张弛有度,举重若轻,张译饰演的角色拖着队友尸体回营大哭时,我听我身后有人小声哽咽说:“给我张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京,很多年前,吴京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那个在阴暗的小巷里被甄子丹乱棍打死的黄毛杀手,现在一转眼,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百亿影帝,当我在荧幕中看着吴京一步步登顶时,我觉得那不仅仅是他饰演的角色在凛冽的逆风中前行,更是他本人在一步一步地顽强向上。
片尾字幕升起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就是这部影片的素质。
我一边跟着鼓掌一边就想起电影里引用的那句名言,有人问英国登山家马洛里,为什么要登珠峰,马洛里说:“因为它在那。” 然后他就踏上了登顶之路并永眠于群山。
有未经证实的传言声称马洛里一定登上了珠峰,因为他之前许诺,如果登顶成功,他就把自己深爱的妻子照片留在那里,几十年后,当马洛里的尸体被发现时,人们并没有在其身上发现妻子的照片,因此有人据此认为马洛里之前一定是成功登顶了。
马洛里是否成功地把自己的挚爱留在珠峰之巅目前依然是个谜,然而,中国的攀登者们却毫无疑问地在珠峰上留下了他们的挚爱,那是他们勇气与牺牲的回报,一面飘扬于世界之巅的五星红旗。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1
《攀登者》所表现的“攀登精神”,是我们最应该发扬的精神,攀登者们背着重重的行囊,,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前进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理想。攀登者们为了登上珠穆朗玛峰,能够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在理论的学习上,更需要有这种不懈怠的精神,能够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不断地扩大自己理论知识的“容量”,能够通过“求甚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去深入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让自己的政治方向更坚定。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心胸坦荡,主动自我革命。攀登者们每向前一步,都在皑皑白雪中留下一串足迹,他不隐瞒自己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党员干部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革命,不怕揭短亮丑,要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够真正地找出差距,找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靶向治疗”。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攀登者们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一种向上的姿态积极前行。在工作中,也需要这种不断攀登的精神,能够“真刀真枪”地整改问题,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做好。
我们要学习“攀登精神”,心存伟大信念,坚定自我目标,以踏实、刻苦的方式去认真落实每一个要求,做细每一个目标,始终把“为民”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向着理想一步一步往前爬,用行动诠释坚守的信念。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2
电影《攀登者》中有人问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人为什么要登山?登山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吗?
方五洲回答: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为什么要登山?往小了说,是为了宣示主权。往大了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决心和自尊心。这便是攀登者的攀登精神,他们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党员干部应弘扬“攀登精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向着山顶负重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打好包裹,做好准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给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变化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的学习和提升来追赶。片刻的懈怠都会让自己变得“陈旧”,被抛弃在角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员干部应以党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以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新自己的储备,把“登山”的必备物品打好包裹,准备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党员干部肩负着重担,承载着希望,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员干部任务的冗杂和繁重。党员干部就应有发扬“攀登精神”,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崎岖山路上挑着担子向上攀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党员干部要能吃苦、能坚持、能担当,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决心和勇气,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信心,挑起大梁,穿荆度棘,向着山顶,稳扎稳打,脚踏实地。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不忘初心,心无旁骛。想要登上珠穆朗玛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高兴怎么就怎么是不现实的。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在攀登的途中,可能有很多喧嚣和浮华,有很多风景和诱惑,如果漫不经心,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党员干部应有“攀登精神”,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界所扰,在登山路上,奋勇直前!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3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两代中国早期登山者的故事。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贡布、王富洲、屈银华三人,在队友刘连满“搭人梯”的帮助下越过了珠峰北坡最艰难的“第二台阶”,首次实现人类从北坡登顶珠峰,也是人类第一次夜间无氧登顶珠峰。然而这次登顶由于没有影像记录,不被国际登山界所承认。
十五年后,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组织下,中国再次展开了攀登珠峰行动。七个民族的队员共四百三十四人参加了登山队,除了一百二十五位运动员外,还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等其他后勤人员。5月27日,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顶珠峰。而且中国队为攀越“第二台阶”准备的金属梯,在下山时将其永远安放在“第二台阶”下,此后许多国家的登山家都是蹬着这个梯子攀上珠峰的,也被称为“中国梯”,而插入峰顶的红色乩标一直屹立到1982年。
试问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群年轻人在最美好的年华,来到这片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平均海拔8500米以上的“极端环境“?正面接下大自然的挑战,背顶着外界的质疑,抗下巨大的压力,二度登上珠峰,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战士,这是攀登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攀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独自一人攀登,需要耐受孤独和寂寞;结伴而行,需要目标一致,登上山顶,如果只要有人中途退怯,不愿往前走,可能攀登就只能作罢。如果一直坚持往前攀登,跨过重重险阻,把所遇到的困难当做动力,心怀目标,奋发向上,勇往直前让自己走的更快更远更高直至山顶,攀登所受的苦难,顿时化为乌有。此刻,欣赏峰峦之美景,享受苦难之甜果,感悟人生之美好。
蝉噪林逾静,高山人更优。高山路远,能够坚持到最后很孤独,也很优秀。曾经和自己同行的人,到现在为止,逐渐减少甚至只有自己走在路上,备受孤独煎熬和考验,如王勃所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那又怎样,往回看,已经走的很远,往回走,一切都白费,或许只要在走一点点,就能遇到不同的人,看到很美的风景,就能得偿所愿,实现自我目标和价值,这样不断“欺骗”自己,让自己继续攀登,不愿放弃,磨炼出坚持不懈,敢战敢胜的精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之巅,可望也可及。对于攀登者而言,努力的目标明确,明白为什么努力,努力是想攀山顶,享受战胜重重困难,享受喜悦的那一刻。站在岱宗之巅很容易,战胜自己心中的那座山,需要战胜自己,锤炼出坚毅不拔、敢于斗争的精神,努力把握方向,不懈奋斗,勇往直前,披荆斩棘,踏上岱宗之巅,感受心中喜悦,无限美好。
泰山之巅,总有尽头,心中峰峦,漫长且险阻,没有边际,只能越过座座山峰,不断坚持和努力,终有收获和进步。党与国家亦如是,唯有不懈努力和坚持,经受无数考验,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谋幸福放在心上,最终将被载入中国史册,永载辉煌。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4
《攀登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章子怡扮演的徐缨撑着身体为了联系上突击队在北坳上吐血的时候,另一边和她语音着的吴京一个人带着耳机拿着对讲,坐在第二台阶的山脊上,一个航拍镜头拉远,他面对着皑皑白雪,茫茫群山,天地间只剩下他一个人,我也确实被这个画面感动到了。
登山英雄一辈子的执念就是登上那座山,可是就如同里面上课的年轻人问的一样,谁在乎呢?没人在乎他们啊。他们牺牲自己一生的时间,为集体主义下的国家做一件事,没有组建家庭,没有完整的爱情,没有正常人的生活,甚至没有寻常人家的思维,他所有的一切只有这座山,这就是《攀登者》要表达的攀登精神。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顽强斗争。剧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未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回想我们的革命历程,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作为党员干部,要善于发现矛盾、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与一切危害我国发展的风险挑战进行坚决的斗争;要顽强奋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坚持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练就本领。攀登者需要平时艰苦卓绝的训练,才能换来最终登顶的成功。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斗争是门艺术,增强斗争本领要注意策略方法。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增强理论方法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政治立场,夯实敢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使斗争有底气、有力量。必须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锻炼斗争本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经受住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把握方向。“中国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在领土陷入争端的危急时刻,两代攀登者誓死登顶,捍卫主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就需要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人民根本利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受到威胁和挑战时,提高清晰辨识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旗帜鲜明,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牢牢把握斗争的大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5
电影《攀登者》该片由吴京领衔主演,讲述英雄的珠峰登山队故事。电影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影片,在今年国庆档上映。
《攀登者》中所展现的攀登精神让人感动,其中“冲顶”那段最让人感动,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有“攀登精神”,能登到山顶的人,一定是一鼓作气没有休息直接登顶的人,只有一鼓作气才能决胜全胜。
要始终聚焦聚力“两不愁、三保障”来打攻坚战。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远没有达到可以“鸣金收兵”的阶段,“两不愁”基本解决了,在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期,还远未到终点言胜之时,现在鸣金收兵,只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厌战懈怠,就会一泻千里、前功尽弃。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再难再苦再累,也要振奋精神咬定目标,坚定信心决战决胜。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紧盯“三率一度”脱贫摘帽验收指标,鼓足干劲、再紧发条。面对攻坚压力,要以担当精神,当好“千斤顶”,不要乱了阵脚、慌了手脚,丧失信心与斗志。对困难和问题要保持清醒头脑,讲究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理清头绪抓住重点,补齐工作薄弱短板。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点到位;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担当吃苦。“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脱困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之际,非干,无以为进,无以为胜。党员干部要自觉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第一线,贫困不除寝不安,小康不达誓不休。要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期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学习攀登精神心得体会6
看完了《攀登者》,这是一部好电影,它让我对吴京和张译的喜爱达到了一个新高,因为他两人在电影里特别好地展现出革命年代中国赤子身上的那种韧性和狠劲儿,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不服就干”。
这是一部不怕被剧透的故事,因为影片基本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情况,1960年,出于维护国家荣誉,中国登山队在队长阵亡的情况下坚持作战,一名队员甚至不惜以废掉自己十根脚趾为代价,帮助全队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在登山过程中,由于遭遇雪崩,摄像机遗失了,没能留下登顶的证据,这件事让中国在国际登山界十几年抬不起头,而之前生死与共的登山队员们也因为这事互生龃龉,渐行渐远。
15年后,中国登山队终于等来了雪耻的机会,三个曾经托付生死而又不能原谅彼此的老队员们和一群热血激昂的新人一起抵达了珠峰大本营,他们要为祖国洗刷冤屈,重新登顶,这就是《攀登者》要讲的故事。
吴京和张译在演员里并不以英俊著称,但他们身上始终有股实干家那种朴实亲和的气质,影片中两人表现张弛有度,举重若轻,张译饰演的角色拖着队友尸体回营大哭时,我听我身后有人小声哽咽说:“给我张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京,很多年前,吴京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那个在阴暗的小巷里被甄子丹乱棍打死的黄毛杀手,现在一转眼,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百亿影帝,当我在荧幕中看着吴京一步步登顶时,我觉得那不仅仅是他饰演的角色在凛冽的逆风中前行,更是他本人在一步一步地顽强向上。
片尾字幕升起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就是这部影片的素质。
我一边跟着鼓掌一边就想起电影里引用的那句名言,有人问英国登山家马洛里,为什么要登珠峰,马洛里说:“因为它在那。” 然后他就踏上了登顶之路并永眠于群山。
有未经证实的传言声称马洛里一定登上了珠峰,因为他之前许诺,如果登顶成功,他就把自己深爱的妻子照片留在那里,几十年后,当马洛里的尸体被发现时,人们并没有在其身上发现妻子的照片,因此有人据此认为马洛里之前一定是成功登顶了。
马洛里是否成功地把自己的挚爱留在珠峰之巅目前依然是个谜,然而,中国的攀登者们却毫无疑问地在珠峰上留下了他们的挚爱,那是他们勇气与牺牲的回报,一面飘扬于世界之巅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