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阳姓的起源故事_阳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_阳姓怎么起名
百家姓阳姓是怎么来的?阳姓作为百家姓之一,你知道阳姓的起源故事吗?想了解阳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吗?阳姓有哪些名人?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百家姓阳姓的起源、排名、人口数量等内容,帮助大家了解百家姓阳姓。
百家姓阳姓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有才华的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后,也将其安置于阳邑(今山东临沂沂水)。燕国诸贵族拥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灭燕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阳氏族人大多尊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带“阳”字的复姓四十余个,即: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氏、泾阳氏、逼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六
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纳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耶律·大石之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蒙古别速惕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属下大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氏部族民,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桥。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至元朝时期政局平稳了,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百家姓阳姓的得姓始祖
阳樊(姬樊)、季孙阳虎(阳货)、阳处父、令尹子瑕(公子瑕、芈瑕)、耶律·大石、别帖乞·屈出律、杨大巽(阳大巽)。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阳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
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67位。
阳姓有哪些名人?
阳处父(?—前621年),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
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介,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藻,阳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通直散骑常侍。
阳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
阳乘庆,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孝本,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阳姓人口有多少?
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表明:当代阳姓的人口大约有49万,为全国第一百九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9%。
阳姓男孩起名
阳夕淘、阳昭瑾、阳建华、阳曼科、阳渝斯、阳风邺、阳兰谭、阳亦洵、阳祚福、阳载全、阳靖漪、阳壹龙、阳意环、阳棵枯、阳崇环、阳鸿煊、阳楠宇、阳烁聪、阳嘉赐、阳紫夏、阳汇润、阳岳烽、阳沐祥、阳妤敏、阳隽铭、阳蠼、阳馨月、阳崇驻、阳玉陇、阳雨荻、阳提丰、阳鸣声、阳鹏涛、阳晏池、阳德海、阳显群、阳乐潆、阳赞浩、阳秋暝、阳军霖、阳章金、阳滢璎、阳明朗、阳迁闻、阳矽剑、阳钧塬、阳诗仔、阳绚冰、阳友栋、阳默焓、阳种木、阳箪你、阳展里、阳林绚、阳吉辔、阳镜语、阳誉卓、阳荣烙、阳新立、阳凯智、阳杨纳、阳亚明、阳依纱、阳贵馨、阳钥伥、阳兰杉、阳爹夏、阳炎昊、阳黍、阳善榆、阳钦桓、阳蛮隐、阳登易、阳旭宇、阳雅楷、阳钦鸿、阳树村、阳依容、阳运敏、阳培伍、阳泔江、阳二矿、阳城昱、阳埋、阳蕙延、阳妙林、阳城伟、阳焱泓、阳志习、阳逸怿、阳静梓、阳虽琰、阳景辉、阳慕池、阳祁泰、阳锦丹、阳颐昊、阳启仁、阳以泰、阳宾鸿、阳海排、阳箫研、阳富佩、阳大淇、阳舒昀、阳若境、阳婀檬、阳登竣、阳呈璞、阳圣熙、阳百生、
阳姓女孩起名
阳敬悦、阳儿婷、阳泰芳、阳剑丽、阳关娟、阳祥玉、阳诗霜、阳崔娥、阳晴芳、阳溢琴、阳妍榛、阳芫莹、阳洲红、阳霖颖、阳九颖、阳莉月、阳睿琴、阳舜燕、阳俐媛、阳舟琼、阳唯琴、阳定莉、阳畅婧、阳玲岚、阳娴萍、阳万艳、阳金妍、阳骄丽、阳琦瑛、阳维冉、阳铭冉、阳驰萍、阳淼倩、阳云文、阳璋婷、阳柬萍、阳晗雪、阳箩玉、阳兰怡、阳文瑶、阳怡坛、阳应媛、阳宁乐、阳马悦、阳旖嫣、阳雁玲、阳怡园、阳保花、阳劲芳、阳幽悦、阳茹媛、阳茗婷、阳媛瑾、阳倩盼、阳在娟、阳筱蓝、阳迦蓉、阳辛倩、阳啸艳、阳汛玉、阳莉麒、阳岂瑛、阳冰茹、阳博婵、阳运菱、阳辰玉、阳楠萍、阳童文、阳昆琼、阳灵卉、阳泠琳、阳莠颖、阳秀其、阳箔文、阳泰悦、阳根莉、阳彤红、阳韩洁、阳中娟、阳影怡、阳娴秀、阳晓露、阳昀丽、阳萌悦、阳疆芳、阳雁玉、阳炜瑶、阳品莉、阳员英、阳画花、阳郁雪、阳槿芬、阳溪芳、阳珠莹、阳锦摇、阳俞婷、阳隹妍
百家姓阳姓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有才华的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后,也将其安置于阳邑(今山东临沂沂水)。燕国诸贵族拥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灭燕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阳氏族人大多尊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带“阳”字的复姓四十余个,即: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氏、泾阳氏、逼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六
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纳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耶律·大石之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蒙古别速惕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属下大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氏部族民,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桥。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至元朝时期政局平稳了,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百家姓阳姓的得姓始祖
阳樊(姬樊)、季孙阳虎(阳货)、阳处父、令尹子瑕(公子瑕、芈瑕)、耶律·大石、别帖乞·屈出律、杨大巽(阳大巽)。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阳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
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67位。
阳姓有哪些名人?
阳处父(?—前621年),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
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介,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藻,阳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通直散骑常侍。
阳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
阳乘庆,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孝本,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阳姓人口有多少?
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表明:当代阳姓的人口大约有49万,为全国第一百九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9%。
阳姓男孩起名
阳夕淘、阳昭瑾、阳建华、阳曼科、阳渝斯、阳风邺、阳兰谭、阳亦洵、阳祚福、阳载全、阳靖漪、阳壹龙、阳意环、阳棵枯、阳崇环、阳鸿煊、阳楠宇、阳烁聪、阳嘉赐、阳紫夏、阳汇润、阳岳烽、阳沐祥、阳妤敏、阳隽铭、阳蠼、阳馨月、阳崇驻、阳玉陇、阳雨荻、阳提丰、阳鸣声、阳鹏涛、阳晏池、阳德海、阳显群、阳乐潆、阳赞浩、阳秋暝、阳军霖、阳章金、阳滢璎、阳明朗、阳迁闻、阳矽剑、阳钧塬、阳诗仔、阳绚冰、阳友栋、阳默焓、阳种木、阳箪你、阳展里、阳林绚、阳吉辔、阳镜语、阳誉卓、阳荣烙、阳新立、阳凯智、阳杨纳、阳亚明、阳依纱、阳贵馨、阳钥伥、阳兰杉、阳爹夏、阳炎昊、阳黍、阳善榆、阳钦桓、阳蛮隐、阳登易、阳旭宇、阳雅楷、阳钦鸿、阳树村、阳依容、阳运敏、阳培伍、阳泔江、阳二矿、阳城昱、阳埋、阳蕙延、阳妙林、阳城伟、阳焱泓、阳志习、阳逸怿、阳静梓、阳虽琰、阳景辉、阳慕池、阳祁泰、阳锦丹、阳颐昊、阳启仁、阳以泰、阳宾鸿、阳海排、阳箫研、阳富佩、阳大淇、阳舒昀、阳若境、阳婀檬、阳登竣、阳呈璞、阳圣熙、阳百生、
阳姓女孩起名
阳敬悦、阳儿婷、阳泰芳、阳剑丽、阳关娟、阳祥玉、阳诗霜、阳崔娥、阳晴芳、阳溢琴、阳妍榛、阳芫莹、阳洲红、阳霖颖、阳九颖、阳莉月、阳睿琴、阳舜燕、阳俐媛、阳舟琼、阳唯琴、阳定莉、阳畅婧、阳玲岚、阳娴萍、阳万艳、阳金妍、阳骄丽、阳琦瑛、阳维冉、阳铭冉、阳驰萍、阳淼倩、阳云文、阳璋婷、阳柬萍、阳晗雪、阳箩玉、阳兰怡、阳文瑶、阳怡坛、阳应媛、阳宁乐、阳马悦、阳旖嫣、阳雁玲、阳怡园、阳保花、阳劲芳、阳幽悦、阳茹媛、阳茗婷、阳媛瑾、阳倩盼、阳在娟、阳筱蓝、阳迦蓉、阳辛倩、阳啸艳、阳汛玉、阳莉麒、阳岂瑛、阳冰茹、阳博婵、阳运菱、阳辰玉、阳楠萍、阳童文、阳昆琼、阳灵卉、阳泠琳、阳莠颖、阳秀其、阳箔文、阳泰悦、阳根莉、阳彤红、阳韩洁、阳中娟、阳影怡、阳娴秀、阳晓露、阳昀丽、阳萌悦、阳疆芳、阳雁玉、阳炜瑶、阳品莉、阳员英、阳画花、阳郁雪、阳槿芬、阳溪芳、阳珠莹、阳锦摇、阳俞婷、阳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