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
天宫课堂第一课,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为我们进行了一堂精彩的太空授课,内容包括了: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以及天地互动交流,下面是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1
心潮澎湃之余,我们应当从载人航天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用青春热血点亮奋斗征程。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追逐远大理想。在那个一枚铁钉、一根火柴都需要依赖进口的年代,如果有人说中国人将来可以遨游太空,在天上“过年”,一定会被当成痴人说梦。从“神一”到“神十三”,从“天问”到“天和”,中国航天从零开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向苍穹出发,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显著成就。“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出征前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能触摸到它。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不信邪”,我们才先后甩掉了“东亚病夫”“中国贫油”等一个个标签,让“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全面小康梦”一个个成为现实。鸟儿就该向往天空,树木就该向阳生长。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未来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应该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让逐梦之舟突破陈旧思想的藩篱,驶向未来的星辰大海。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砥砺实干真功。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用《诗》这个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长征一号”火箭研发的艰辛,当年为精准控制固体火箭的推力,章子怡饰演的火药雕刻师需要以不超过两张A4纸厚度的误差,手工修正燃料箱中固体燃料的形状,刀具一旦与金属摩擦产生火花,固体燃料就会被瞬间引爆。可以想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一代到四代的发展过程中,前辈们究竟克服了多少科研和技术难题,又凝聚着多少航天人的鲜血和汗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任何伟大成就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想着“绕路”“躺平”的人,必定无法成为栋梁之才。年轻干部应当培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在艰苦地区、吃劲岗位上为意志“淬火”,在与顽症痼疾的较真碰硬中为能力“开刃”,将干事创业的“金刚钻”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以“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初心擦亮公仆底色。经过层层筛选首批入选航天员的邓清明,23年间作为“备份”与“主份”一起进行过无数次同等强度的艰苦训练,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国之大者”作了最好的注解。从“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的张文宏,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挺在最前,任何时候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火热的初心温暖“人民的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年轻干部不要自我感觉学历高、能力强就显得十分“高冷”,而要想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任何时候都不忘为民初心、牢记为民理念、站稳人民立场,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擦亮公仆底色,当老百姓身边的“贴心人”。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2
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鼓掌的余音尚存,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殷殷期盼,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乘箭飞天,惊艳四方。10月16日0时23分,长长的尾焰托举长征2号F遥十三火箭直朝无垠天际而去,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我们亲眼见证,千载飞天梦逐步画就一个圆。
栉风沐沙路,砥砺前行。回首当年方恍然。18年前,杨利伟那一句“神舟五号报告”还在耳边,举国欢腾的那一日仿佛就是昨天,18年后,短短一年内,银河畔又将两度度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如此成就引得世界瞩目,但又谈何容易?中国航天人在缺条件、乏设备的艰苦环境下,用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绘就飞天梦想。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刘纪原的记忆里,在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时,科研人员吃的是馒头就咸菜,试验一去一天,回来满身是土。执行此次“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则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让她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牺牲生命。在问天之路上,中国航天人守得晨星、吹得寒风、坐得冷板凳,行得崎岖路。肃州风急,逼不退中国人的问天之心;漠北沙粝,却磨出了航天人的求真之质。
神舟乘风起,扶摇直上。千余载飞天梦酣。迈入载人航天时代的第18个年头,作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此次飞行意义非凡,可谓为“天宫”放上最后一块奠基石,之后“天宫”即进入建造阶段。“天宫”一名寄托着中国人千年来对未知世界的绮丽幻想,先行者屈原执笔发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如今,中国人搭乘“神舟”上天一探“天宫”究竟,终圆了华夏千年绮梦,为上古天问求得答案。中国人独有的诗意浪漫在航天逐梦路上不会缺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神舟”应势而出、乘风而起,恰似鹏鸟气贯长虹、势不可挡,赋予混沌长夜以“北京时间”,带去“北京明白”问候清寂寰宇,红旗在天宫招展,“中国梦”正光耀宇宙。
东风送神舟,揽月逐星。中国问天正在其时。当前,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步履不停,在各科研领域掀起经久未息的科技创新热潮。在航天领域,“神十三”凭借“径向交会对接”和“6个月长期在轨”两项关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再度打响中国航天品牌。创新不只是灵光一闪,更是厚积薄发。一位火箭设计师曾说过,“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对中国航天人而言,成功总是在下一次。待“神十三”归来,新的探索又将出发,“天宫”的开放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前路迢迢难测。但中国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后退”,更没有“畏难”,他们坚信只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厚积一定迎来薄发,前路总有光明。
天梯亦为人造,有何不可摘星辰?中国航天揽月逐星之路还在继续,千千万万的航天工作者赓续航天精神,攀登科研高峰,奔赴星辰大海,他们的问天之志激励着我们所有人,爱祖国、追梦想的模样多么美好,践初心、担使命的精神多么可贵。有他们,有你有我,“中国号”飞船行稳致远,一往无前。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3
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她以自身的经历鼓励着年轻人去激活逐梦的力量。现如今,年轻干部身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坚定“敢于有梦”的信心、锤砺“勇于追梦”的底气、激发“勤于圆梦”的毅力,在实现个人价值中创造出彩人生。
抱持“敢于有梦”的信心,涵养坚定信仰,凝聚勇毅前行的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实践证明,梦想是前进的方向,也是激发力量的源泉,缺失梦想者会因迷失方向而碌碌无为。目前,年轻干部正处在人生道路的转折路口,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其成长关乎着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值此建党百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作为年轻干部,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基层实际,抱持“敢想”的信心,理性地思在高处、定位自我,自觉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党的理想和事业中,在基层治理一线扎实地完成各项任务,让青春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同振。对其而言,无论是参与干事创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决胜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等,都要心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用高站位和大格局来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以实际行动彰显青春的蓬勃朝气。
锤砺“勇于追梦”的底气,积蓄干事能量,强化笃志躬行的使命担当。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梦想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有梦而不付诸行动就只能是空想,年轻干部要有敢拼实干的魄力和笃志躬行的担当,在基层热土上锤砺勇追梦想的底气。保持奋力求成的干劲。实践证明,追梦的道路没有捷径,年轻干部要主动融入基层,紧盯目标、奋发进取,脚踏实地地完成既定目标,以时不待我的干劲在困境中展现昂扬斗志,为逐梦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保持攻坚克难的闯劲。追梦的道路不是平坦的,而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年轻干部要始终弘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主动在风雨中锤炼意志、增长见识,锻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做到不畏难和勇克难。保持严谨敬业的实劲。追梦要落在实处,年轻干部要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提升看事的眼力、谋事的脑力和干事的脚力,并将其转化为务实为民的人生追求,坚持为百姓解决好所急、所盼之事,通过化“潜力”为“底气”,真正把精力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作上,让青春在勇于追梦的道路上绽放盛开。
激发“勤于圆梦”的毅力,紧跟时代发展,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圆梦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考验的是干部是否具备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善抓机遇的能力,尤其对于活跃在服务百姓一线的年轻干部而言,如何圆梦离不开一个“勤”字。一方面,在勤学善思中厚植内功。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干部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是其圆梦需具备的具体素质。年轻干部要充分汲取思想营养,时刻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保持学习先进的谦恭心态,在持续学习和总结中不断丰富头脑、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在紧跟时势中勤抓机遇。圆梦贵在把握机遇,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涌现,对各项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年轻干部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砺自己的机遇,把握发展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把前沿思想全面融入到基层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探寻解决症结的良方,遇到困难时迅速探寻迎难而上的途径,将机遇转变为自我进步的阶梯,在与时代同行中逐步实现“青春梦”。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4
近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光荣而又艰辛的征程。星辰大海,征途在前。基层选调生要学会从伟大航天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阔步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焕发绚丽的选调风采。
永葆“闯”的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的韧劲,探索“奋进”之星。“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57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7年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让五星红旗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发光。历经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要想获得成功,航天人必须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他们甘愿“吃苦”,日复一日接受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等“魔鬼训练”。实践反复证明,干事创业,没有安逸享乐的温室,只有艰苦奋斗的战场。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下的基层选调生,想要服务好人民、建设好国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做浮在水面的“葫芦”,而是做扎进大地的“根须”,在吃劲岗位里“蹲苗”磨练,涵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激励“胜”的斗志,以“特别能战斗”的拼劲,探索“梦想”之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他们自强不息、勤恳耕耘、昼夜攻关、精益求精,以对梦想的笃定与坚守,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诠释了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是航天领域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点点”的背后,是一种顽强和坚韧,更是每一名航天员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姿态。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的各种新旧矛盾必然会反映到工作中来。广大基层选调生要像中国航天人一样发扬斗争精神,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不走“绕道路”,愈挫愈勇、越战越强,在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让“理想之花”在基层绽放。
铆足“创”的劲头,以“特别能攻关”的遒劲,探索“勤学”之星。“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实际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一步步突破技术封锁,一步步闯关夺隘,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奔向浩瀚宇宙的步伐愈发坚定豪迈,一枚枚“东方红”拔地而起,一颗颗“中国星”闪耀苍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出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在铸造世界一流航天工程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展示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特殊的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在未来探索的路上,也要继续秉承这种克难奋进、锐意进取的航天的精神,一方面要有创新的意识,勤于探索,勇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敢于打头阵、攻难关、争一流,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另一方面更要有创新的本领,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升对新事物、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用“创”的韧劲展现新力量、新气象、新作为。
赓续“实”的作风,以“特别能奉献”的干劲,探索“实战”之星。“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扑救的神圣事业。”航天人每一次孜孜以求的攻关、每一次锲而不舍的演练、每一次矢志不渝的冲锋,背后都是一颗对党绝对忠诚、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从古代嫦娥奔月,到今天神舟圆梦,中国航天人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和重托,满怀“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扬鞭奋蹄、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叹全球的丰功伟绩。实干兴邦、实干创造业绩,这是载人航天事业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对基层选调生而言,应该努力学习航天人舍己为国、孜孜奉献的爱国精神,扎根基层、奔赴一线,坚持以“实”字打底、“干”字当先,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提高解决基层复杂问题能力,把工作抓到位、把实绩干出彩,在“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功成必定有我”的自信实干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5
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荣耀归来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升空,中国人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为“圆梦九天”再立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千年等一回。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司南、孔明灯,我们从飞天梦中看到了浪漫瑰丽的想象,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守,也是我们对梦想艰苦奋斗的初心。从浪漫的想象到朴素的探索工具,是中国人丈量梦想的脚步,是中国人敢想敢做、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它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眼睛;一个民族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它是想象转化为成果的唯一途径。
星河滚滚入梦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把感性浪漫升华为科学实践的民族,从“玉兔何年上月宫,夜间捣药特无踪”到“嫦娥三号”驶抵月球表面;从“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在极富感情色彩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对飞天梦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表达,从一件件大国重器的问世中,我们找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与接续奋斗,那是航天精神中的浪漫延续。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从巾帼不让须眉的王亚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吃苦的坚韧精神;从频繁调动重新清零、从头开始的叶关富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从为国家需求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领域完成多项首创工作的王希季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攻关的探索精神;从胸怀祖国,放弃国外优渥待遇,突破重重困难,登上归国航船的钱学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奉献的无私精神……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脚步不歇,不畏艰难,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他们凭借着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一以贯之,一路闯关夺碍,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耕耘,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浪漫坚守中,将科学的“荒漠”变“绿洲”,创造出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传唱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还将继续鼓舞和推动更多中国人迈入探索太空的大门。
涓涓不绝,流为江河;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一部中国人的“飞天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唯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才能浇灌出“浪漫的果实”,才能在勇攀高峰中越走越远。我们要从“航天精神”中堪破“浪漫”的终极奥义,磨炼一往无前的勇气,汲取苦战能过关的决心,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更多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请点击: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有感10篇
2021年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600字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作文写作素材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作文1000字写作素材
2021年高中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作文素材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1
心潮澎湃之余,我们应当从载人航天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用青春热血点亮奋斗征程。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追逐远大理想。在那个一枚铁钉、一根火柴都需要依赖进口的年代,如果有人说中国人将来可以遨游太空,在天上“过年”,一定会被当成痴人说梦。从“神一”到“神十三”,从“天问”到“天和”,中国航天从零开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向苍穹出发,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显著成就。“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出征前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能触摸到它。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不信邪”,我们才先后甩掉了“东亚病夫”“中国贫油”等一个个标签,让“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全面小康梦”一个个成为现实。鸟儿就该向往天空,树木就该向阳生长。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未来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应该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让逐梦之舟突破陈旧思想的藩篱,驶向未来的星辰大海。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砥砺实干真功。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用《诗》这个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长征一号”火箭研发的艰辛,当年为精准控制固体火箭的推力,章子怡饰演的火药雕刻师需要以不超过两张A4纸厚度的误差,手工修正燃料箱中固体燃料的形状,刀具一旦与金属摩擦产生火花,固体燃料就会被瞬间引爆。可以想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一代到四代的发展过程中,前辈们究竟克服了多少科研和技术难题,又凝聚着多少航天人的鲜血和汗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任何伟大成就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想着“绕路”“躺平”的人,必定无法成为栋梁之才。年轻干部应当培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在艰苦地区、吃劲岗位上为意志“淬火”,在与顽症痼疾的较真碰硬中为能力“开刃”,将干事创业的“金刚钻”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以“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初心擦亮公仆底色。经过层层筛选首批入选航天员的邓清明,23年间作为“备份”与“主份”一起进行过无数次同等强度的艰苦训练,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国之大者”作了最好的注解。从“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的张文宏,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挺在最前,任何时候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火热的初心温暖“人民的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年轻干部不要自我感觉学历高、能力强就显得十分“高冷”,而要想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任何时候都不忘为民初心、牢记为民理念、站稳人民立场,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擦亮公仆底色,当老百姓身边的“贴心人”。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2
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鼓掌的余音尚存,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殷殷期盼,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乘箭飞天,惊艳四方。10月16日0时23分,长长的尾焰托举长征2号F遥十三火箭直朝无垠天际而去,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我们亲眼见证,千载飞天梦逐步画就一个圆。
栉风沐沙路,砥砺前行。回首当年方恍然。18年前,杨利伟那一句“神舟五号报告”还在耳边,举国欢腾的那一日仿佛就是昨天,18年后,短短一年内,银河畔又将两度度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如此成就引得世界瞩目,但又谈何容易?中国航天人在缺条件、乏设备的艰苦环境下,用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绘就飞天梦想。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刘纪原的记忆里,在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时,科研人员吃的是馒头就咸菜,试验一去一天,回来满身是土。执行此次“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则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让她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牺牲生命。在问天之路上,中国航天人守得晨星、吹得寒风、坐得冷板凳,行得崎岖路。肃州风急,逼不退中国人的问天之心;漠北沙粝,却磨出了航天人的求真之质。
神舟乘风起,扶摇直上。千余载飞天梦酣。迈入载人航天时代的第18个年头,作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此次飞行意义非凡,可谓为“天宫”放上最后一块奠基石,之后“天宫”即进入建造阶段。“天宫”一名寄托着中国人千年来对未知世界的绮丽幻想,先行者屈原执笔发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如今,中国人搭乘“神舟”上天一探“天宫”究竟,终圆了华夏千年绮梦,为上古天问求得答案。中国人独有的诗意浪漫在航天逐梦路上不会缺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神舟”应势而出、乘风而起,恰似鹏鸟气贯长虹、势不可挡,赋予混沌长夜以“北京时间”,带去“北京明白”问候清寂寰宇,红旗在天宫招展,“中国梦”正光耀宇宙。
东风送神舟,揽月逐星。中国问天正在其时。当前,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步履不停,在各科研领域掀起经久未息的科技创新热潮。在航天领域,“神十三”凭借“径向交会对接”和“6个月长期在轨”两项关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再度打响中国航天品牌。创新不只是灵光一闪,更是厚积薄发。一位火箭设计师曾说过,“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对中国航天人而言,成功总是在下一次。待“神十三”归来,新的探索又将出发,“天宫”的开放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前路迢迢难测。但中国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后退”,更没有“畏难”,他们坚信只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厚积一定迎来薄发,前路总有光明。
天梯亦为人造,有何不可摘星辰?中国航天揽月逐星之路还在继续,千千万万的航天工作者赓续航天精神,攀登科研高峰,奔赴星辰大海,他们的问天之志激励着我们所有人,爱祖国、追梦想的模样多么美好,践初心、担使命的精神多么可贵。有他们,有你有我,“中国号”飞船行稳致远,一往无前。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3
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她以自身的经历鼓励着年轻人去激活逐梦的力量。现如今,年轻干部身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坚定“敢于有梦”的信心、锤砺“勇于追梦”的底气、激发“勤于圆梦”的毅力,在实现个人价值中创造出彩人生。
抱持“敢于有梦”的信心,涵养坚定信仰,凝聚勇毅前行的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实践证明,梦想是前进的方向,也是激发力量的源泉,缺失梦想者会因迷失方向而碌碌无为。目前,年轻干部正处在人生道路的转折路口,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其成长关乎着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值此建党百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作为年轻干部,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基层实际,抱持“敢想”的信心,理性地思在高处、定位自我,自觉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党的理想和事业中,在基层治理一线扎实地完成各项任务,让青春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同振。对其而言,无论是参与干事创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决胜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等,都要心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用高站位和大格局来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以实际行动彰显青春的蓬勃朝气。
锤砺“勇于追梦”的底气,积蓄干事能量,强化笃志躬行的使命担当。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梦想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有梦而不付诸行动就只能是空想,年轻干部要有敢拼实干的魄力和笃志躬行的担当,在基层热土上锤砺勇追梦想的底气。保持奋力求成的干劲。实践证明,追梦的道路没有捷径,年轻干部要主动融入基层,紧盯目标、奋发进取,脚踏实地地完成既定目标,以时不待我的干劲在困境中展现昂扬斗志,为逐梦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保持攻坚克难的闯劲。追梦的道路不是平坦的,而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年轻干部要始终弘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主动在风雨中锤炼意志、增长见识,锻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做到不畏难和勇克难。保持严谨敬业的实劲。追梦要落在实处,年轻干部要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提升看事的眼力、谋事的脑力和干事的脚力,并将其转化为务实为民的人生追求,坚持为百姓解决好所急、所盼之事,通过化“潜力”为“底气”,真正把精力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作上,让青春在勇于追梦的道路上绽放盛开。
激发“勤于圆梦”的毅力,紧跟时代发展,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圆梦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考验的是干部是否具备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善抓机遇的能力,尤其对于活跃在服务百姓一线的年轻干部而言,如何圆梦离不开一个“勤”字。一方面,在勤学善思中厚植内功。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干部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是其圆梦需具备的具体素质。年轻干部要充分汲取思想营养,时刻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保持学习先进的谦恭心态,在持续学习和总结中不断丰富头脑、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在紧跟时势中勤抓机遇。圆梦贵在把握机遇,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涌现,对各项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年轻干部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砺自己的机遇,把握发展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把前沿思想全面融入到基层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探寻解决症结的良方,遇到困难时迅速探寻迎难而上的途径,将机遇转变为自我进步的阶梯,在与时代同行中逐步实现“青春梦”。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4
近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光荣而又艰辛的征程。星辰大海,征途在前。基层选调生要学会从伟大航天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阔步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焕发绚丽的选调风采。
永葆“闯”的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的韧劲,探索“奋进”之星。“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57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7年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让五星红旗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发光。历经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要想获得成功,航天人必须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他们甘愿“吃苦”,日复一日接受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等“魔鬼训练”。实践反复证明,干事创业,没有安逸享乐的温室,只有艰苦奋斗的战场。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下的基层选调生,想要服务好人民、建设好国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做浮在水面的“葫芦”,而是做扎进大地的“根须”,在吃劲岗位里“蹲苗”磨练,涵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激励“胜”的斗志,以“特别能战斗”的拼劲,探索“梦想”之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他们自强不息、勤恳耕耘、昼夜攻关、精益求精,以对梦想的笃定与坚守,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诠释了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是航天领域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点点”的背后,是一种顽强和坚韧,更是每一名航天员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姿态。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的各种新旧矛盾必然会反映到工作中来。广大基层选调生要像中国航天人一样发扬斗争精神,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不走“绕道路”,愈挫愈勇、越战越强,在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让“理想之花”在基层绽放。
铆足“创”的劲头,以“特别能攻关”的遒劲,探索“勤学”之星。“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实际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一步步突破技术封锁,一步步闯关夺隘,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奔向浩瀚宇宙的步伐愈发坚定豪迈,一枚枚“东方红”拔地而起,一颗颗“中国星”闪耀苍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出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在铸造世界一流航天工程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展示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特殊的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在未来探索的路上,也要继续秉承这种克难奋进、锐意进取的航天的精神,一方面要有创新的意识,勤于探索,勇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敢于打头阵、攻难关、争一流,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另一方面更要有创新的本领,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升对新事物、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用“创”的韧劲展现新力量、新气象、新作为。
赓续“实”的作风,以“特别能奉献”的干劲,探索“实战”之星。“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扑救的神圣事业。”航天人每一次孜孜以求的攻关、每一次锲而不舍的演练、每一次矢志不渝的冲锋,背后都是一颗对党绝对忠诚、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从古代嫦娥奔月,到今天神舟圆梦,中国航天人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和重托,满怀“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扬鞭奋蹄、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叹全球的丰功伟绩。实干兴邦、实干创造业绩,这是载人航天事业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对基层选调生而言,应该努力学习航天人舍己为国、孜孜奉献的爱国精神,扎根基层、奔赴一线,坚持以“实”字打底、“干”字当先,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提高解决基层复杂问题能力,把工作抓到位、把实绩干出彩,在“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功成必定有我”的自信实干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21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授课观后感心得5
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荣耀归来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升空,中国人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为“圆梦九天”再立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千年等一回。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司南、孔明灯,我们从飞天梦中看到了浪漫瑰丽的想象,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守,也是我们对梦想艰苦奋斗的初心。从浪漫的想象到朴素的探索工具,是中国人丈量梦想的脚步,是中国人敢想敢做、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它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眼睛;一个民族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它是想象转化为成果的唯一途径。
星河滚滚入梦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把感性浪漫升华为科学实践的民族,从“玉兔何年上月宫,夜间捣药特无踪”到“嫦娥三号”驶抵月球表面;从“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在极富感情色彩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对飞天梦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表达,从一件件大国重器的问世中,我们找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与接续奋斗,那是航天精神中的浪漫延续。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从巾帼不让须眉的王亚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吃苦的坚韧精神;从频繁调动重新清零、从头开始的叶关富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从为国家需求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领域完成多项首创工作的王希季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攻关的探索精神;从胸怀祖国,放弃国外优渥待遇,突破重重困难,登上归国航船的钱学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奉献的无私精神……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脚步不歇,不畏艰难,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他们凭借着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一以贯之,一路闯关夺碍,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耕耘,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浪漫坚守中,将科学的“荒漠”变“绿洲”,创造出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传唱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还将继续鼓舞和推动更多中国人迈入探索太空的大门。
涓涓不绝,流为江河;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一部中国人的“飞天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唯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才能浇灌出“浪漫的果实”,才能在勇攀高峰中越走越远。我们要从“航天精神”中堪破“浪漫”的终极奥义,磨炼一往无前的勇气,汲取苦战能过关的决心,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更多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请点击: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有感10篇
2021年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600字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作文写作素材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作文1000字写作素材
2021年高中生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