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伟大的天才是如何管理时间的?
《每日邮报》根据美国作家Mason Curry的著作《每日仪式: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刊登出了历史上各个领域的伟人的作息时间表,看看那些伟人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从时间表中可以看出,伟人们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为了工作、创作而“废寝忘食”,而是作息规律,计划周详。大部分人每天坚持散步及运动,同时保持与人的交流,如去酒吧坐坐、写信、聊天等。看来安排好时间,作息规律,是迈向伟人的第一步呢~~
这些图表中,按1天24小时来分隔成24个刻度,每个刻度1小时,上面是午夜0点,下面是中午12点。并用不同的图表来表示不同的事务类型,分别是:
▶白色为睡眠时间
▶绿色为主要的工作时间,如写作、创作、思考等等。
▶土黄色为社交及用餐时间
▶湖蓝色为运动时间
▶浅青色为不太重要的工作时间
▶灰色为赚钱时间
以下十位由小编精选制作的天才每日时间安排表,肯定能给你提供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启发。
1、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每天从早上四点起,就开始孤独地沉思——当然是在床上。
然后他的助手会给他念圣经一个半小时,那是因为他业已失明的缘故。之后助手开始听他口述,进行创作,以及帮助他阅读。随后一天的时间也安排得非常紧凑。
弥尔顿人生的最后 20 年彻底失明,但他仍然在此期间创作了万行长诗《失乐园》,时间从 1658 到 1664 ,长达 6 年。日复一日的严格时间管理,使他从另一个维度夺回了被掠走的光明。
2、本杰明 · 富兰克林
本杰明 · 富兰克林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
他是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在墓碑上刻下 “印刷工富兰克林” 的他,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发明了避雷针、双焦点眼镜和蛙鞋,创造了 8 次和 16 次幻方,起草了《 独立宣言 》和美国宪法,担任过驻法大使,撰写的自传一经问世便被抢购一空——这样一位经天纬地的通才,一天都在干些什么?
在不放风筝也不领导战争的时候,富兰克林会足足地睡上八个小时,起床后对上帝祈祷,然后开始几乎没有空闲的一天。除去共计八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长,吃早餐之前他会处理手头的科学研究,午饭时则同时处理手头的账单,只有晚间会单独拿出一段时间听音乐、消遣。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的一天有两个独特的部分:起床前他会思考 “今天要干什么”,而睡前则会反思 “今天我做了什么好事” ——如果富兰克林读到《 论语 》中的那句 “吾日三省吾身” ,应该会如遇知己。
3、莫扎特
1781 年,25 岁的莫扎特前往维也纳,决定做一个自由作曲家和演奏家——维也纳在那个年代的繁华程度与艺术气息,读者只需要读一读茨威格笔下《昨日的世界》便可略窥一二,那是古老欧洲的中心,充斥着大量的机会、才华与野心。
但对年轻的莫扎特来说,作为一名 “维漂” ,他需要每天教钢琴课、表演钢琴曲、参加有潜在金主赞助人的社交场所,以及谈恋爱——对了,他甚至还要讨好未来妻子的母亲。所以,留给他创作的时间,只有早上和深夜各自的两小时。
当然他也会写信给自己的妹妹和父亲吐槽,经常觉得自己忙到“狗带”。这里可以借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话:“如果一个人已经很累,需要休息的时候仍然坚持工作,那他就是傻瓜。” ——他同时也是 “莫扎特” 。
严重不足的睡眠时间和过于繁忙的生活很可能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莫扎特至今为人称道的,是他创作时不需要打草稿,和贝多芬反复涂改的乐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位音乐天才,如果能够拥有健康的作息和令他心无旁骛的创作环境,古典音乐的历史上留下的遗憾或许能够少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生于 1756 ,死于 1791 ,享年 35 岁。
4、伊曼努尔·康德
据说在 18 世纪的德国柯尼斯堡,谁家表走得不准了,只需要蹲在康德家门口。因为每天的下午 4 点钟,康德会结束哲学思考,准时出门散步——直到卢梭的《爱弥儿》在某天问世。作为卢梭的脑残粉,康德拿到《爱弥儿》的那天兴奋不已,破天荒地忘记了在 4 点钟出门,这甚至引起了柯尼斯堡人民的恐慌——教堂的钟已敲到四点,而康德还没出门,教堂的钟是不是坏掉了?
康德一辈子未婚,是名副其实的老处男,但他吸取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各家之长,从此他提出,哲学是 “人为自然立法” ,这种认识论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改变了哲学流向。他的三大批判一经问世,便成为了一切哲学家必经的高山——近代哲学在康德这里汇集,而现代哲学,又从康德这里出发。
这位哲学家除了不结婚外,他还恪守中世纪的体液理论,从不剧烈运动,从不热吻,从不做爱——因为这些导致了体液的流失,这看上去有点过于病态。无论怎么样,他活了 80 岁。
5、巴尔扎克
说到高产,恐怕没有哪个作家能和巴尔扎克相比。
从 1819 年开始写作到 1851 年去世,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他写就了由九十一部作品组成的旷世巨著《人间喜剧》,创作的效率高得惊人——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幻灭》的前一百页,创作《老姑娘》则仅仅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
令人瞠目的高效率背后,是几乎突破生理极限的高强度工作:巴尔扎克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四个小时。除去从晚八点到凌晨一点的睡眠时间、一顿简单的午餐以及之后一个半小时的小憩,巴尔扎克剩余的时间都在写作和修改中度过。
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他平均一天要喝掉五十杯黑咖啡。而疯狂工作的原因,则至少有一半在于负债——作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和蹩脚的投资人,巴尔扎克的一生都遵循着如下轨迹:写作赚钱,投资失败,欠下巨债,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后世看来,幸好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不然文学史上就没有这颗璀璨的明星了。
6、柴可夫斯基
1877 年,梅克夫人的出现,让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充满波折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转机——资助他摆脱了教职的束缚,又为这个被不幸婚姻逼得东逃西窜的倒霉蛋,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庇护所。
在此之后,柴可夫斯基的黄金时期到来了,他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作息:
七点半到八点起床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喝茶、读书、会客,午后会进行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散步,晚上还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用来休息。
创作时间则只有四个小时,被分割为十点到十二点、五点到七点两个时间段——然而,这样堪比退休生活的作息却让他创作出了许多辉煌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曼弗雷德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
7、贝多芬
黎明时,贝多芬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工作,他的早餐是自己煮的咖啡,60 颗咖啡豆,他会像处女座一样一颗一颗数。
然后就是漫长的工作,他不吃午饭,一直从凌晨创作到下午三点,其后他的时间主要用于休息:吃大餐、散步、读报纸、抽烟喝啤酒,然后最晚十点钟就倒头大睡。
当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直到他不算长的一生结束。
8、托马斯·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每天起得不算特别早,他在早上 8 点钟起床,和太太一块喝咖啡,然后洗澡。到 8 点 30 分,两人一起吃早饭。
其后,他会把自己关起来,不见访客,不用电话,也不见任何家人——孩子们严禁制造一丁点噪音,直到中午。要知道,这是他的黄金写作时间。对于托马斯·曼来说,任何没有在中午前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等明天的那段时间了。
他会在中午抽第一根雪茄,下午则是阅读、饮茶、散步、接待客人、听歌,睡觉,日复一日。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曼每天给自己规定了抽烟的数量:严格控制在两根雪茄和十二只烟的分量——这跟没控制差不多。
9、W.H.奥登
著名诗人 W.H.奥登在 1958 年写下了句子, “维持惯例是一个智者的野心” 。
这句话如果恰当,那么奥登就是他同时代人中最有野心的人。这位诗人按照时钟度过了他并不漫长的一生。按照一位他的客人所描述的那样,奥登总在不停地看表——正如今天的人总忍不住把玩手机一样。
而对于奥登来说,一个军事化流程的人生,才是他创造力的来源,而他也自命为现代的斯多葛主义者( A modern stoic )——按照那位斯多葛学派的开创者芝诺的观点, “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导我们走向作为目标的道德。”
奥登每天 6 点起床,做咖啡,然后总在 7 点到 11 点半期间灵感迸发,奋笔疾书。对大多数习惯熬夜的都市青年来说,奥登的名言可供参考, “只有希特勒才在夜间工作,诚实的艺术家从不这样” 。
10、西格蒙德 · 佛洛依德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非常善于劳逸结合地安排作息:
早八点到十二点分析病人,为了保持专注,他需要抽掉 20 支雪茄;午后 3 点到 9 点作为接诊时间,标准的上班族作息。
而在其余的空暇时间,他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早上饶有情致地修剪胡子,晚间陪妻女散步,午餐后则会以极快的速度在维也纳环城大道上走一个小时——这个有益健康的好习惯和他能活到 83 岁高龄不无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不被琐事干扰到良好的作息,佛洛依德的妻子一直事无巨细地呵护着他:她会为丈夫搭配衣服、领带,甚至替他把牙膏挤好,堪称标准的贤内助——和那位被妻子折磨得辗转逃亡、几乎跳河自尽的柴可夫斯基相比,佛洛依德实在是个幸运儿。
在《每日仪式:艺术家如何工作》一书中,柯利寻找了数十位伟大人物的每日时间表,这看上去琐碎,却充满着共性,也给渴望卓越的普罗大众提供了启发。因为正如柯利所指出的那样: “一个固定的日常生活,能够促使人的精力沉淀在平凡的习惯中,并能够防止自身被不良情绪控制。”
这些图表中,按1天24小时来分隔成24个刻度,每个刻度1小时,上面是午夜0点,下面是中午12点。并用不同的图表来表示不同的事务类型,分别是:
▶白色为睡眠时间
▶绿色为主要的工作时间,如写作、创作、思考等等。
▶土黄色为社交及用餐时间
▶湖蓝色为运动时间
▶浅青色为不太重要的工作时间
▶灰色为赚钱时间
以下十位由小编精选制作的天才每日时间安排表,肯定能给你提供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启发。
1、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每天从早上四点起,就开始孤独地沉思——当然是在床上。
然后他的助手会给他念圣经一个半小时,那是因为他业已失明的缘故。之后助手开始听他口述,进行创作,以及帮助他阅读。随后一天的时间也安排得非常紧凑。
弥尔顿人生的最后 20 年彻底失明,但他仍然在此期间创作了万行长诗《失乐园》,时间从 1658 到 1664 ,长达 6 年。日复一日的严格时间管理,使他从另一个维度夺回了被掠走的光明。
2、本杰明 · 富兰克林
本杰明 · 富兰克林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
他是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在墓碑上刻下 “印刷工富兰克林” 的他,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发明了避雷针、双焦点眼镜和蛙鞋,创造了 8 次和 16 次幻方,起草了《 独立宣言 》和美国宪法,担任过驻法大使,撰写的自传一经问世便被抢购一空——这样一位经天纬地的通才,一天都在干些什么?
在不放风筝也不领导战争的时候,富兰克林会足足地睡上八个小时,起床后对上帝祈祷,然后开始几乎没有空闲的一天。除去共计八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长,吃早餐之前他会处理手头的科学研究,午饭时则同时处理手头的账单,只有晚间会单独拿出一段时间听音乐、消遣。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的一天有两个独特的部分:起床前他会思考 “今天要干什么”,而睡前则会反思 “今天我做了什么好事” ——如果富兰克林读到《 论语 》中的那句 “吾日三省吾身” ,应该会如遇知己。
3、莫扎特
1781 年,25 岁的莫扎特前往维也纳,决定做一个自由作曲家和演奏家——维也纳在那个年代的繁华程度与艺术气息,读者只需要读一读茨威格笔下《昨日的世界》便可略窥一二,那是古老欧洲的中心,充斥着大量的机会、才华与野心。
但对年轻的莫扎特来说,作为一名 “维漂” ,他需要每天教钢琴课、表演钢琴曲、参加有潜在金主赞助人的社交场所,以及谈恋爱——对了,他甚至还要讨好未来妻子的母亲。所以,留给他创作的时间,只有早上和深夜各自的两小时。
当然他也会写信给自己的妹妹和父亲吐槽,经常觉得自己忙到“狗带”。这里可以借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话:“如果一个人已经很累,需要休息的时候仍然坚持工作,那他就是傻瓜。” ——他同时也是 “莫扎特” 。
严重不足的睡眠时间和过于繁忙的生活很可能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莫扎特至今为人称道的,是他创作时不需要打草稿,和贝多芬反复涂改的乐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位音乐天才,如果能够拥有健康的作息和令他心无旁骛的创作环境,古典音乐的历史上留下的遗憾或许能够少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生于 1756 ,死于 1791 ,享年 35 岁。
4、伊曼努尔·康德
据说在 18 世纪的德国柯尼斯堡,谁家表走得不准了,只需要蹲在康德家门口。因为每天的下午 4 点钟,康德会结束哲学思考,准时出门散步——直到卢梭的《爱弥儿》在某天问世。作为卢梭的脑残粉,康德拿到《爱弥儿》的那天兴奋不已,破天荒地忘记了在 4 点钟出门,这甚至引起了柯尼斯堡人民的恐慌——教堂的钟已敲到四点,而康德还没出门,教堂的钟是不是坏掉了?
康德一辈子未婚,是名副其实的老处男,但他吸取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各家之长,从此他提出,哲学是 “人为自然立法” ,这种认识论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改变了哲学流向。他的三大批判一经问世,便成为了一切哲学家必经的高山——近代哲学在康德这里汇集,而现代哲学,又从康德这里出发。
这位哲学家除了不结婚外,他还恪守中世纪的体液理论,从不剧烈运动,从不热吻,从不做爱——因为这些导致了体液的流失,这看上去有点过于病态。无论怎么样,他活了 80 岁。
5、巴尔扎克
说到高产,恐怕没有哪个作家能和巴尔扎克相比。
从 1819 年开始写作到 1851 年去世,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他写就了由九十一部作品组成的旷世巨著《人间喜剧》,创作的效率高得惊人——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幻灭》的前一百页,创作《老姑娘》则仅仅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
令人瞠目的高效率背后,是几乎突破生理极限的高强度工作:巴尔扎克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四个小时。除去从晚八点到凌晨一点的睡眠时间、一顿简单的午餐以及之后一个半小时的小憩,巴尔扎克剩余的时间都在写作和修改中度过。
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他平均一天要喝掉五十杯黑咖啡。而疯狂工作的原因,则至少有一半在于负债——作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和蹩脚的投资人,巴尔扎克的一生都遵循着如下轨迹:写作赚钱,投资失败,欠下巨债,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后世看来,幸好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不然文学史上就没有这颗璀璨的明星了。
6、柴可夫斯基
1877 年,梅克夫人的出现,让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充满波折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转机——资助他摆脱了教职的束缚,又为这个被不幸婚姻逼得东逃西窜的倒霉蛋,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庇护所。
在此之后,柴可夫斯基的黄金时期到来了,他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作息:
七点半到八点起床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喝茶、读书、会客,午后会进行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散步,晚上还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用来休息。
创作时间则只有四个小时,被分割为十点到十二点、五点到七点两个时间段——然而,这样堪比退休生活的作息却让他创作出了许多辉煌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曼弗雷德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
7、贝多芬
黎明时,贝多芬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工作,他的早餐是自己煮的咖啡,60 颗咖啡豆,他会像处女座一样一颗一颗数。
然后就是漫长的工作,他不吃午饭,一直从凌晨创作到下午三点,其后他的时间主要用于休息:吃大餐、散步、读报纸、抽烟喝啤酒,然后最晚十点钟就倒头大睡。
当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直到他不算长的一生结束。
8、托马斯·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每天起得不算特别早,他在早上 8 点钟起床,和太太一块喝咖啡,然后洗澡。到 8 点 30 分,两人一起吃早饭。
其后,他会把自己关起来,不见访客,不用电话,也不见任何家人——孩子们严禁制造一丁点噪音,直到中午。要知道,这是他的黄金写作时间。对于托马斯·曼来说,任何没有在中午前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等明天的那段时间了。
他会在中午抽第一根雪茄,下午则是阅读、饮茶、散步、接待客人、听歌,睡觉,日复一日。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曼每天给自己规定了抽烟的数量:严格控制在两根雪茄和十二只烟的分量——这跟没控制差不多。
9、W.H.奥登
著名诗人 W.H.奥登在 1958 年写下了句子, “维持惯例是一个智者的野心” 。
这句话如果恰当,那么奥登就是他同时代人中最有野心的人。这位诗人按照时钟度过了他并不漫长的一生。按照一位他的客人所描述的那样,奥登总在不停地看表——正如今天的人总忍不住把玩手机一样。
而对于奥登来说,一个军事化流程的人生,才是他创造力的来源,而他也自命为现代的斯多葛主义者( A modern stoic )——按照那位斯多葛学派的开创者芝诺的观点, “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导我们走向作为目标的道德。”
奥登每天 6 点起床,做咖啡,然后总在 7 点到 11 点半期间灵感迸发,奋笔疾书。对大多数习惯熬夜的都市青年来说,奥登的名言可供参考, “只有希特勒才在夜间工作,诚实的艺术家从不这样” 。
10、西格蒙德 · 佛洛依德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非常善于劳逸结合地安排作息:
早八点到十二点分析病人,为了保持专注,他需要抽掉 20 支雪茄;午后 3 点到 9 点作为接诊时间,标准的上班族作息。
而在其余的空暇时间,他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早上饶有情致地修剪胡子,晚间陪妻女散步,午餐后则会以极快的速度在维也纳环城大道上走一个小时——这个有益健康的好习惯和他能活到 83 岁高龄不无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不被琐事干扰到良好的作息,佛洛依德的妻子一直事无巨细地呵护着他:她会为丈夫搭配衣服、领带,甚至替他把牙膏挤好,堪称标准的贤内助——和那位被妻子折磨得辗转逃亡、几乎跳河自尽的柴可夫斯基相比,佛洛依德实在是个幸运儿。
在《每日仪式:艺术家如何工作》一书中,柯利寻找了数十位伟大人物的每日时间表,这看上去琐碎,却充满着共性,也给渴望卓越的普罗大众提供了启发。因为正如柯利所指出的那样: “一个固定的日常生活,能够促使人的精力沉淀在平凡的习惯中,并能够防止自身被不良情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