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袁隆平同志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是一个豁达幽默的人,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下面是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1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学习他勤干务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让我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带着这句话,袁隆平耕耘田野数十载始终不曾停歇。三系配套、两系法、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一种谋生方式,更代表着一份崇高的事业、一种理想的追求。忠诚,不仅是每个人最高尚的品质,更是师德最根本的核心。大学教师只有抱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守住仁爱之心,做一个朴实忠厚、艰苦奋斗的人,才能成为学生为人的示范。
学习他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孺子牛精神。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打破“教条”、勇闯“禁区”,通过千百次的不懈实验,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法”。新时代大学教师既要发扬“爱岗敬业”的孺子牛精神,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敬业乐业,默默地辛勤耕耘一方责任田;也要发扬“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舍小家顾大家,不图名利,不务虚功,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用奉献彰显人民教师的公仆本色,做学生行事的榜样。
学习他开拓创新、一心为民的“拓荒牛”精神。“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怀着这样崇高的觉悟,袁隆平将研究方向选定为杂交水稻,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他所惦念的,从不是一家一姓的享受,而是万家百姓的温饱。新时代大学教师要学习拓荒牛“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刻苦钻研、潜心学问、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成为学识渊博扎实、原创成果丰厚的“大先生”。既要发扬“闯”的精神,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产生标志性的原创成果,真正做到为学的表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2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功绩显著,心系百姓,关注温饱,收获富足。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耀,袁隆平爷爷淡然处之,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那天袁隆平爷爷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立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被网友拍到去超市看米价,看完后开心地离开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得益于袁隆平爷爷,再也不害怕断粮没有饭吃,摆脱了饥饿,实现了完全温饱,追求于精神生活。袁隆平爷爷曾寄语年轻一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自然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爷爷的一席话让每一位当下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受益,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新中国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伟大奇迹是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党的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继往开来,持续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抗疫情、战灾害、保民生、促发展……无不关系国家国泰民安,无不心系人民殷切期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潜心专研、无私奉献,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用智慧和汗水书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袁隆平院士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人民所期所盼,用毕生心血诠释天下“粮”心。作为共产党员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为人民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在人民事业道路上行稳致远。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3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禾下乘凉,英雄归去。袁院士去追逐他的梦想了,但是他的谆谆教诲,却如昨日,不停在耳畔萦绕。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这是袁老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接力棒,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它激励着年轻干部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把情融入为人民服务当中。
袁隆平年近九十还依然奋战于农业,每当有人说他老了,该休息了,他却只说:“89岁又怎么样,我还要继续追梦!”他的梦想是伟大的,即便已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他来说,也不过只是他这伟大梦想的一部分,他就是——袁隆平。89岁,对我来说还十分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个年龄的人,早已安享晚年,体力活和脑力活都很难再继续,可是他仍在努力。
你有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场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整日在天地间行走,边走边思考,手中还拿着几串麦穗。这就是袁隆平每天真实的生活写照。他每天不顾风雨,即使眼睛刚做过手术,肺部还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如果没有袁隆平,中国的人口要减去三分之一。你们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到底付出了多少又承受了多少呢?年过半百的他,在刚提出杂交水稻的想法时,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揶揄和嘲笑。人们不相信这个不起眼的小教师能造出杂交水稻。十几年过去了,他受到了不断的嘲讽和冷水,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坚持,不怕任何的艰难。终于,他成功了!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看向未来,为下一步继续努力。
这种精神和毅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让人生充实,有意义!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4
5月22日13点07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在米香弥漫的餐桌上,一家人热泪盈眶,直到现在我仍然难以相信或是不愿相信这一事实。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更是护佑我们不挨饿的民族脊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成功的,骄傲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5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1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学习他勤干务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让我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带着这句话,袁隆平耕耘田野数十载始终不曾停歇。三系配套、两系法、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一种谋生方式,更代表着一份崇高的事业、一种理想的追求。忠诚,不仅是每个人最高尚的品质,更是师德最根本的核心。大学教师只有抱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守住仁爱之心,做一个朴实忠厚、艰苦奋斗的人,才能成为学生为人的示范。
学习他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孺子牛精神。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打破“教条”、勇闯“禁区”,通过千百次的不懈实验,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法”。新时代大学教师既要发扬“爱岗敬业”的孺子牛精神,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敬业乐业,默默地辛勤耕耘一方责任田;也要发扬“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舍小家顾大家,不图名利,不务虚功,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用奉献彰显人民教师的公仆本色,做学生行事的榜样。
学习他开拓创新、一心为民的“拓荒牛”精神。“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怀着这样崇高的觉悟,袁隆平将研究方向选定为杂交水稻,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他所惦念的,从不是一家一姓的享受,而是万家百姓的温饱。新时代大学教师要学习拓荒牛“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刻苦钻研、潜心学问、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成为学识渊博扎实、原创成果丰厚的“大先生”。既要发扬“闯”的精神,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产生标志性的原创成果,真正做到为学的表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2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功绩显著,心系百姓,关注温饱,收获富足。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耀,袁隆平爷爷淡然处之,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那天袁隆平爷爷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立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被网友拍到去超市看米价,看完后开心地离开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得益于袁隆平爷爷,再也不害怕断粮没有饭吃,摆脱了饥饿,实现了完全温饱,追求于精神生活。袁隆平爷爷曾寄语年轻一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自然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爷爷的一席话让每一位当下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受益,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新中国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伟大奇迹是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党的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继往开来,持续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抗疫情、战灾害、保民生、促发展……无不关系国家国泰民安,无不心系人民殷切期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潜心专研、无私奉献,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用智慧和汗水书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袁隆平院士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人民所期所盼,用毕生心血诠释天下“粮”心。作为共产党员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为人民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在人民事业道路上行稳致远。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3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禾下乘凉,英雄归去。袁院士去追逐他的梦想了,但是他的谆谆教诲,却如昨日,不停在耳畔萦绕。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这是袁老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接力棒,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它激励着年轻干部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把情融入为人民服务当中。
袁隆平年近九十还依然奋战于农业,每当有人说他老了,该休息了,他却只说:“89岁又怎么样,我还要继续追梦!”他的梦想是伟大的,即便已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他来说,也不过只是他这伟大梦想的一部分,他就是——袁隆平。89岁,对我来说还十分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个年龄的人,早已安享晚年,体力活和脑力活都很难再继续,可是他仍在努力。
你有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场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整日在天地间行走,边走边思考,手中还拿着几串麦穗。这就是袁隆平每天真实的生活写照。他每天不顾风雨,即使眼睛刚做过手术,肺部还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如果没有袁隆平,中国的人口要减去三分之一。你们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到底付出了多少又承受了多少呢?年过半百的他,在刚提出杂交水稻的想法时,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揶揄和嘲笑。人们不相信这个不起眼的小教师能造出杂交水稻。十几年过去了,他受到了不断的嘲讽和冷水,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坚持,不怕任何的艰难。终于,他成功了!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看向未来,为下一步继续努力。
这种精神和毅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让人生充实,有意义!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4
5月22日13点07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在米香弥漫的餐桌上,一家人热泪盈眶,直到现在我仍然难以相信或是不愿相信这一事实。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更是护佑我们不挨饿的民族脊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成功的,骄傲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5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