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是滋养自主学习力的沃土
正因为孩子们的认知模式与成人不同,搞“破坏”也成了孩子们热衷的活动之一。从推倒我们搭好的积木,到将玩具或者其他物品大卸八块,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破坏”行为。当我们为孩子这些“破坏”行为头痛时,我们是否想过,“破坏”的背后,滋养的恰恰是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呢?
以下情景,绝大多数家长都可能碰到过:
两岁左右的孩子跟妈妈一起搭积木。妈妈刚搭好几块,小家伙伸手一推,积木倒了。随即,小家伙哈哈大笑,仿佛成就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看到一地零散的积木,他坚持要妈妈再搭个大高楼。妈妈刚搭好,一只小手伸过来,哗啦一声,大厦已倾。一而再,再而三,小家伙乐此不疲。
妈妈耐着性子玩了几次,终于受不了了:“你再推倒,妈妈就不搭了。”
当然,小家伙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妈妈刚搭好,他又……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被孩子的这个行为所困扰。究竟该如何应对呢?遏制他的行为?要挟他“再这样,不给你搭了”?给他讲一通大道理,告诉他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就不会如此纠结了。相反,我们还会用心琢磨如何去应对与转化,让这种动力变得更强劲。
孩子推倒积木,要求妈妈重新搭建,再推倒,这个·来覆去的行为究竟带给了他什么,以致让他如此迷恋呢?若孩子一边推,一边自言自语,也许就会有以下描述:
看,我手一推,积木就倒了!我可以控制积木!
我使劲推一下看看!哈,积木比刚才飞得远多了。
我再试试。果然,我推的力气越大、速度越快,积木倒得越快、飞得越远!
这是真的吗?我需要再验证一下。
哈,是真的。我可以控制这些积木。我真的可以控制这些积木!看看,我很了不起吧!
好吧,再试试从这个角度推,从那个角度推,从下方推,从上方推,用左手,用右手,双手一起推,用脚踢,用肩膀扛……
于是,观察、判断、推理、假设、总结归纳、拓展思维……孩子自主学习力发展的诸多要素全都涵盖在这个令我们困扰的行为之中。我们可以试着换种方式做出响应:
换不同类型的积木,如拼插的、堆垒的、带磁性的……搭建高楼大厦,跟孩子玩推倒的游戏,比较它们带来的不同效果;
以不同的方式搭建高楼大厦,高的、矮的、底座结实的、底座单薄的,推倒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换积木以外的材料,如被子、枕头、靠垫、书本、塑料碗盘,或者其他可行的材料试试,有什么不一样吗?
同样的方式推不同类型、不同材质搭建的积木高楼,它们倒塌的方式,倒塌时·飞的速度、高度、距离,倒塌时发出的声响,积木飞出去之后翻滚的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
当然,还可以有很多的拓展内容与形式。若我们如此应对,我们带给孩子的便是截然不同的体验。
记得琛琛小时候,我们给他买的玩具不算多,每买回一个玩具,要不了多久,玩具箱中的这个新成员便被他折腾得面目全非。而同龄的其他孩子则截然不同。当年,我也困惑过,小家伙如此不懂得珍惜,是不是算个问题呢?虽然我内心困惑,好在没有给他施加压力,也没有因此纠结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对育儿知识的把握,我的困惑消除了。
3岁一过,琛琛便自己设计制作了第一辆纸质立体“桑塔纳”,虽然剪贴得不是很伏贴,但是“桑塔纳”的雏形已经具备。小学阶段,他热衷于了解各国新式兵器,在网上搜罗了大量兵器图片,分析它们的性能、结构、优劣势、威力,并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大量纸质的立体兵器。因为是用普通的复印纸制作,这些兵器刚性不够,但各部件俱备,外形酷似,令我惊叹。而这一切,便得益于他小时候的“破坏”行为。通过“破坏”,他对玩具的空间结构、比例、形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这对他绘画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谈到“破坏”的益处,并不等于我们要刻意鼓励孩子去“破坏”。懂得珍惜,也是一个很好的特质。我想说的是,当孩子阶段性地出现一些行为时,如果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其积极意义,而不是它不好的地方,我相信,我们与孩子的互动会更富有建设性,对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养成会更有帮助。
以下情景,绝大多数家长都可能碰到过:
两岁左右的孩子跟妈妈一起搭积木。妈妈刚搭好几块,小家伙伸手一推,积木倒了。随即,小家伙哈哈大笑,仿佛成就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看到一地零散的积木,他坚持要妈妈再搭个大高楼。妈妈刚搭好,一只小手伸过来,哗啦一声,大厦已倾。一而再,再而三,小家伙乐此不疲。
妈妈耐着性子玩了几次,终于受不了了:“你再推倒,妈妈就不搭了。”
当然,小家伙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妈妈刚搭好,他又……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被孩子的这个行为所困扰。究竟该如何应对呢?遏制他的行为?要挟他“再这样,不给你搭了”?给他讲一通大道理,告诉他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就不会如此纠结了。相反,我们还会用心琢磨如何去应对与转化,让这种动力变得更强劲。
孩子推倒积木,要求妈妈重新搭建,再推倒,这个·来覆去的行为究竟带给了他什么,以致让他如此迷恋呢?若孩子一边推,一边自言自语,也许就会有以下描述:
看,我手一推,积木就倒了!我可以控制积木!
我使劲推一下看看!哈,积木比刚才飞得远多了。
我再试试。果然,我推的力气越大、速度越快,积木倒得越快、飞得越远!
这是真的吗?我需要再验证一下。
哈,是真的。我可以控制这些积木。我真的可以控制这些积木!看看,我很了不起吧!
好吧,再试试从这个角度推,从那个角度推,从下方推,从上方推,用左手,用右手,双手一起推,用脚踢,用肩膀扛……
于是,观察、判断、推理、假设、总结归纳、拓展思维……孩子自主学习力发展的诸多要素全都涵盖在这个令我们困扰的行为之中。我们可以试着换种方式做出响应:
换不同类型的积木,如拼插的、堆垒的、带磁性的……搭建高楼大厦,跟孩子玩推倒的游戏,比较它们带来的不同效果;
以不同的方式搭建高楼大厦,高的、矮的、底座结实的、底座单薄的,推倒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换积木以外的材料,如被子、枕头、靠垫、书本、塑料碗盘,或者其他可行的材料试试,有什么不一样吗?
同样的方式推不同类型、不同材质搭建的积木高楼,它们倒塌的方式,倒塌时·飞的速度、高度、距离,倒塌时发出的声响,积木飞出去之后翻滚的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
当然,还可以有很多的拓展内容与形式。若我们如此应对,我们带给孩子的便是截然不同的体验。
记得琛琛小时候,我们给他买的玩具不算多,每买回一个玩具,要不了多久,玩具箱中的这个新成员便被他折腾得面目全非。而同龄的其他孩子则截然不同。当年,我也困惑过,小家伙如此不懂得珍惜,是不是算个问题呢?虽然我内心困惑,好在没有给他施加压力,也没有因此纠结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对育儿知识的把握,我的困惑消除了。
3岁一过,琛琛便自己设计制作了第一辆纸质立体“桑塔纳”,虽然剪贴得不是很伏贴,但是“桑塔纳”的雏形已经具备。小学阶段,他热衷于了解各国新式兵器,在网上搜罗了大量兵器图片,分析它们的性能、结构、优劣势、威力,并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大量纸质的立体兵器。因为是用普通的复印纸制作,这些兵器刚性不够,但各部件俱备,外形酷似,令我惊叹。而这一切,便得益于他小时候的“破坏”行为。通过“破坏”,他对玩具的空间结构、比例、形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这对他绘画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谈到“破坏”的益处,并不等于我们要刻意鼓励孩子去“破坏”。懂得珍惜,也是一个很好的特质。我想说的是,当孩子阶段性地出现一些行为时,如果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其积极意义,而不是它不好的地方,我相信,我们与孩子的互动会更富有建设性,对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养成会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