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疫情防控谈谈我国的制度优势5篇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稳则国家稳。在新冠疫情面前,制度优势筑起的“坚强堡垒”,汇聚最强战斗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是结合疫情防控谈谈我国的制度优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合疫情防控谈谈我国的制度优势1
    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应对处置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必须善于运用制度优势,让制度释放出“威力”。而要达到这一效果,还需要把制度建设的功夫下在平时。
    释放制度“威力”首在健全完善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有助于有效预见风险挑战,事先形成应对风险的方案,有助于及时作出反应,缩短应对时间,更有助于增强战胜风险挑战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把健全完善制度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精神,不断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围绕空白领域、薄弱环节及时健全相关制度,扫除风险防控的盲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存在的问题、难点、焦点,突出问题导向,借此次疫情“大考”,推动制定重大风险挑战应对和化解之策,补齐制度方面的短板,筑牢防范和应对风险挑战的制度基础。
    释放制度“威力”贵在提高运用能力。提高运用制度的能力,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效能的关键。运用制度,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因此,必须重视党员干部运用制度能力的提升。要把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以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作为提升运用制度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制度履职的能力和水平;要把疫情防控一线作为“练兵场”,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疫情防控一线“淬火”,当好“先锋员”“排头兵”,在实实在在的防控工作中,检验其运用制度的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查弱项、补短板。
    释放制度“威力”重在制度执行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制度执行落实首先要树立制度自信,要从历史、实践等多个角度展示制度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尊崇制度,形成制度执行的持久动力;其次要增强制度意识,将强化制度意识纳入日常教育培训中,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意识,把执行落实制度转化为自觉行动;最后要强化监督,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偏离制度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纠正,对违背制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行为严肃查处,通过监督检查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制度执行落实的责任意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深刻把握时与势,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确保制度释放“威力”,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结合疫情防控谈谈我国的制度优势2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交出的抗疫答卷,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无可争辩地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从革命年代的筚路蓝缕到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从脱贫攻坚的栉风沐雨到抗击疫情的精准布控,无论遇到何种风浪考验,制度优势始终是我们的底气所在,更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制度优势源于“根正苗红”,历经检验不褪色、彰显强大生命力。一套制度管不管用、有没有效,要看能否经得起各类风险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植于中国社会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还在不断创新、日臻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新中国一路走来,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克服了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战胜了疟疾、“非典”等重大疫情,也必将在党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下,取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彻底胜利。中国制度不但“根正苗红”,而且行得通、真管用,于大战大考释放强大治理效能、以显著优势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制度优势调动“四海八荒”,集中力量办大事、迸发强大动员力。坚持全国一盘棋,举全国之力调动各方,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一穷二白创造出“两大奇迹”,无不得益于这一制度优势的硬核展现。抗击疫情形势瞬息万变、最佳防控时机稍纵即逝,既要快速作出总体研判和总体部署,又要有强大执行力和资源整合力。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东西南北中,都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从物资调配、交通管控到秩序维护,从城市、乡村,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动员疏导,汇聚起万众一心战疫情的全民伟力,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强大动员力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展现出的是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制度优势筑起“坚强堡垒”,人民主体不动摇、汇聚最强战斗力。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赢。毛泽东同志说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同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伟力源泉也在民众之中,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从而彰显和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优势。疫情以来,各级党组织把防控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凝聚起同舟共济的洪荒伟力,筑起一座14亿人民的坚强堡垒,为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民力量。实践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发挥好这一显著优势,坚定必胜信心,奋力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结合疫情防控谈谈我国的制度优势3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稳则国家稳。一个政党的领导力强不强、一个国家的制度有没有优势,在今年这场疫情大考之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无数事实证明,我党之所以能在历史的浪潮里激流勇进、越变越强,这与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密不可分。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我们应该以制度选人、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带人,自觉做到不仅会想还要善“干”、不仅善干还要服“管”、不仅服管还要能“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千磨万击中更加坚劲,在风雨兼程中行稳致远。
    以制度选人,不仅会想还要善“干”。要以鲜明的选人用人制度为导向,选出能干事、会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靠敲锣打鼓、坐着想想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真刀真枪拼出来、干出来。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的不是梦想家,而是实干家,我们必须矢志不渝地按照国家绘制的宏伟蓝图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要学会立足岗位守初心,躬身力行担使命;学会放下架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去到群众身边,当好政策的“解说员”、法律的“宣传员”、群众的“服务员”;学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国的扬帆远航,离不开掌舵者;民族的复兴征程,呼唤领路人”,要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汇聚我国的制度优势,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实现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殚精竭虑、不懈奋斗。
    以制度管人,不仅善干还要服“管”。要以有效的制度管人,力求管出实效、管出成绩,让大家在制度的管理之下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党的“枪头”指向哪里,就要瞄准目标对准“靶心”打向哪里,不怀疑、不迟疑,毫不犹豫地朝着“枪头”所指明的方向前进;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圆满出色地完成上级所交办的每一项工作;不带情绪化、不搞特殊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目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样,虽然已经向大好趋势发展,但形势却依然严峻。因此,只要“全面告捷”的号角没有吹响,我们就应该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又如目前的脱贫攻坚战一样,现在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确保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群众跟上党中央的步伐,从而大步迈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无论是哪一项工作,我们都必须坚决做到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不唱反调、不扯后腿、不搞小动作,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共产党人。
    以制度带人,不仅服管还要能“战”。要以完善的制度带动人的进取心和战斗心,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共产党人的铁血担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共产党人的传承之力。我们的体内流淌着红色的血液,我们的身上传承着红色的情怀,正是这种红色的血液激励着我们在危难面前不弯腰、越是艰难越向前,正是这种红色的情怀引领着我们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没有斗争就没有今天,没有斗争就没有未来。我们要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在各种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各种大考中书写奉献担当。要敢于到一线战场上去接受烈火的淬炼;要敢于到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去锤炼自己的党性,要敢于到祖国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自己的意志。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战狼”精神;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敢于自我革命、勇于战胜自己,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我们应该在我党卓越制度优势的凝聚之下打造一支不怕“战”、不厌“战”、敢于“战”、逢“战”必胜的铁军。
    祖国的明天,“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这就是制度优势之下的大国之“治”。
    结合疫情防控谈谈我国的制度优势4
    想起疫情期间做志愿者时,一位外国友人感慨,“中国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方舱医院建造速度简直神奇!”这样的神奇在中国还有很多,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到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无数神奇造就的“中国之治”的核心秘钥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于烽火硝烟中奋勇前进扛起“信仰旗帜”开新局。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序幕,结束两百多年清朝专制帝制,此后各种思潮文化不断涌现迸发,各类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从上海到嘉兴南湖,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本国军阀割据、官僚资本剥削、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强权环伺的内忧外患境况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扛起共产主义信仰大旗,带领人民奋勇拼搏,于烽火硝烟中以鲜血铺就胜利、以信念铸就成功,建立新中国。
    于困顿囹圄中开拓创新走出“改革开放”求变局。事物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面临诸多探索和挑战。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人们开始食不果腹,生产出现停滞,经济增长放缓,政治环境不稳,科教文卫严重落后……当探索出现弯路、发展遇到瓶颈,1978年《光明日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引发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拨乱反正,力挽狂澜,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于攻坚克难中集中力量发挥“制度优势”稳大局。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的正常脚步。在一片慌乱中,中国共产党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带领人民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快速阻断疫情传播蔓延,稳住大局,这是世所罕见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自然灾害的特大洪水、山火到人为失误的爆炸、倾塌,从国内经济发展瓶颈到外部金融危机等等,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带领人民应该对各种风险挑战、困难危机,在攻坚克难中稳扎稳打稳住全国大局,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长路漫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国之治”的盛世局面,还将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带领人民乘风破浪,远航世界历史洪流。
    结合疫情防控谈谈我国的制度优势5
    作为治理体系的“底盘”,基层治理大有可为。只要找准“方向”、蓄足“能量”,激活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就能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宜居的有机融合。
    坚持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蓄能”。在今年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充分体现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共克时艰。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要激发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就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党建引领”理念,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做到阵地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广泛宣传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与社会整合功能,构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聚焦民心所向,为基层治理“导航”。群众满意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求解群众利益的“方程式”,才能得出群策群力的“最大值”。以群众利益为导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才能让“人人有责”转化为情感认同和实际行动。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只有正视利益,才能理性对待利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才能携手下好基层治理这盘大棋局,在共建共治共享之路上行稳致远。运用群众路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就是让群众办事流程更简化更方便一些,让群众诉求渠道更畅通更快捷一些,让群众生活环境更美好更安全一些。如此,避免党委和政府的“独角戏”,让群众自愿自觉投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
    把握问题导向,为基层治理“固本”。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坚持到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是基层治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问题不仅需要收集,也需要挖掘,强基固本之道也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在于“治未病”。“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采取措施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社会“肌体”的“身心健康”在于政声与民意同频共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并驾齐驱。“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持续巩固基层治理成效,还需做到“两诊断、两治理”。既要“看脉象”,精准把脉社会动态,全面掌握矛盾纠纷,也要“听心声”,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广泛征集民情民意;既要着力治标,调解关口前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也要注重治本,多部门齐抓共管,消除潜在风险隐患。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党的组织体系将进一步向群众贴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瞄准时代风向,为基层治理“提速”。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群众诉求更加多样化,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也愈加复杂。在新形势下,如果仍用传统方式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就会出现治理成本高而群众满意度低的局面。只有打破传统治理格局,牢牢把握发展潮流,瞄准时代风向,才能全面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今年全国各地在疫情防控中“危”中寻“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依靠群众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的“枫桥经验”,到整合多方平台提升服务效率的“民呼必应”;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吹哨报到”,到“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的“邻里党支部”。因势而谋的多元化治理模式,为群众理想的幸福生活按下了“加速键”。我们既要坚持和发扬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基层治理优势,又要深入分析其中依然存在的短板,精准发力,完善提升,强化“大数据治理”理念,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智慧决策、智慧治理、智慧服务水平。着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水平影响国家治理水平,基层治理能力关系国家治理能力。我们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强化党建引领,凝聚群众力量,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转化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