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展示10篇
今天聆听了“西迁精神”宣讲报告后,作为一名大学生,被64年前交大师生全力响应国家号召,克服种种困难迁往大西北所感动。下面是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展示10篇,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以实际行动诠释西迁精神。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1
1895年,南洋公学在上海建立,学校设施相对先进,学科覆盖面很广,文学,生物,物理等方面,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硬件设施完备,享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美称,也是当时莘莘学子们都希望光宗耀祖,兴富门第的好去处。毫不例外,上世纪50年代,胡奈赛也进入了这所高校。历史岁月的悠久,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历史。
胡奈赛上大学期间,国家可谓是“内忧外患”。中国当前面临三大问题:一.东西差距较大,并进一步凸显,东西意识形态不一致,西部动荡风险较大,民生问题严重。二.中国经济重心成“”德国鲁尔区”形态,处于不友好军事辐射之下,成为军事打击的重心和薄弱地带。东南军国主义突出,越南,印度,菲律宾虎视眈眈,东盟兼顾三条岛链,封锁海路,雄霸海城的态势一时难以扭转。日韩美对东北辐射较大。三.台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港澳自治,港、澳,台处于中央的架空区域或是搁浅状态。虽然起到了联络中外、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战端一起,各生蹊跷。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学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区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今年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他们的人生选择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诗文。敬仰崇拜的英雄,无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礼仪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今天中国的发展水平今非昔比,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仍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是摆在全面小康社会之前的硬骨头。“西部开发”“乡村振行”等号召,呼唤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去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实力渐强,我们已经可以创造更好条件、提供鼓励、支持,最大程度免除开拓者的后顾之忧。
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决不能丢。这样的迁徙故事,是中国独有的时代记忆,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密钥之一。眺望远路,让我们牢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传承和弘扬!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2
这场关于“西迁精神”的专题报告会使我了解到我们这个富足的年代所了解不到的事情。会上,胡奈赛教授用生动形象、简洁但又详细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那时的景象。
1955年初,朝鲜战争虽已结束,但国际形势仍然紧张。中美之间相互对峙,相互没有接触。并且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作为巩固后方布局,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工业建设将有重大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决定交大“内迁西安”。于是,交大在西安争分夺秒的校园基本建设活动,由此展开。
胡奈赛教授说:“交大的成功,不单单是交大自己的功劳。”正当在西安要建设起西安交通大学的时候,月已临近十一月,夜间的温度最低达到零下十五度。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西安市政府紧急集结了两千五百名工人师傅在此作业,晚上,工人师傅们就睡在自己简陋的工棚里,躺在由草所铺成的垫子。但是工人师傅们毫无怨言,保证着每天的工作质量,如期完成建设,使得西安交通大学如期开课。
西安交通大学是现在的双一流大学,这所大学所获得的成就,离不开全体师生的艰苦创业。其中很多教师抛弃家产毅然投身于西部的建设当中。迁校初期,朱城教授已患上了肝炎,于是他把黑板放到了自己的宿舍,每日废寝忘食,筹建工程力学专业、编写教材与讲义,还在多地讲学,最终成为我国工程力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是,也是因为积劳成疾,朱城教授年仅38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西迁”一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不光为国家的物质奠定了基础,还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爱国不是选择题。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献出我们的力量,我们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将我校“白杨精神”与“西迁精神”相结合,使自己成为扎根在西部的一棵白杨树,为人民、社会、国家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3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那时候搬迁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师生们都努力克服了。他们一边搬迁、一边上课,做到搬迁学习两不误。当然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年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虽然,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
眺望前路,让我们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4
有一种初心,穿越历史云烟,却日久弥新,永发生机;有一件往事,已随历史远去,却行迹留痕,永恒怀念;有一种精神,经历时代风雨,却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种力量,穿透历史时空,却百折不挠,永远向前。
在那个时代发展却又弥漫着战争后的硝烟的中国,他们一群人迈着朝气稳实的步伐,唱着欢快而又激人上进的歌曲,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部。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甚至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致力于祖国西北开发。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有这样一位伟人,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面对上海的无限繁华,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他们都是如此令人钦佩的人,宏扬发展西迁精神。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动乱,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人才。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他们依旧奋勇前行为祖国出一份力,并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 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将自己的年华蹉跎。但是幸福却也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可敬之人,没有党中央的领导,何来今日之繁荣昌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大西北,向科学进军”!他们当时喊出那坚定的口号,并也创造出来了幸福。
我们更应学习这种无私的伟大精神,为祖国建设出一份薄弱的力气!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宏伟蓝图。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5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踊跃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毕生心血,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
我们要好好学习 “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 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6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老一辈交大人背负着祖国跟人民期望,告别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的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践行――“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个人感动,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佩。西迁精神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现在仍然适用于我们。
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有担当。西安交大“西迁”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学习他们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胸怀人民,胸怀祖国,有担当,有抱负,将一腔热血散布在祖国最“干涸”大地上。
学“西迁精神”,无私奉献树标杆。西安交大的全体教职工,无一例外的把建设西部、建设祖国作为毕生追求,扎根西安,献身大西北。热工先驱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等等,一批批西迁人都在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燃烧自己。
“西迁精神”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各类人才们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感动。“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荣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扎根基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向老一辈西迁的革命前辈们致敬。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7
从上海交大西迁至西安,历经一年西安交大有了初成型的样子。而西迁不仅仅迁走了物品,更迁走了精神。
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都刻苦学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老师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从而西迁,选择跟从学生们,其中多位老师还收到了党的来信,信中说到为了促进西部文化教育,选择一批同志进行西迁。那时他们的宗旨就是“党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刻不容缓。”这也印证了西迁精神里的“爱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优秀的老师们,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刻苦钻研科学,一生投身于学习,其中还有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在这一天天的疲劳积攒下,身体备受压力,最后连生命也奉献给了祖国,这对任何老师,学生,他的家人朋友,无疑是巨大的悲痛。
后来,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大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老师们传承好西迁精神。这里的西迁精神指“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然而,西迁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西交学子,也感动着我们。西迁精神正是老一辈的交大人在青年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家国情怀,义无反顾地将青春梦想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
西迁精神已成为西安交大独有的气质与节操。西交学子将”西迁往事“这一段历史牢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老一辈交大人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无论是西交学子还是未步入大学的我们,都应将“西迁精神”牢记于心。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用于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8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9
1956年,老前辈们响应党的号召,有的上交上海房产,有的离开年迈的父母,他们离开优越的环境,奔赴艰苦的大西北,舍小家为国家,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国情怀,扎根西部,建设大西北,为了一句“国家需要”而不懈努力,奋斗一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一名西交人我感到骄傲!
我们应当将“西迁精神”牢记于心,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为我院的持续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艰苦创业、弘扬传统、无私奉献、胸怀大局”十六个字,为西迁精神完美的诠释。84岁的胡柰赛老教授,精神矍铄,铿锵有力,用饱满的激情讲述了西迁的历程:60年前老一辈西交人先辈们,舍小家,爱大家,为西北工业化基础建设,创建高等院校的艰难历程,“哪里有爱,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家”-草棚大礼堂,开启了西安交大的雏形,钟兆琳-中国电机之父,孤身一人来西安。。。唐照千,出身名门望族,为了专心科研,避免上海亲朋好友打扰,扎根西部,为西交高校的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从大学教授到物业部门普通的职工,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当代西交人:做好本职工作,少抱怨,做实事,踏踏实实做好病区的大管家,洞悉病房每个潜在的隐患,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所需,从自己工作的不足中总结经验,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病区的护理安全保驾护航---传承西交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10
64年前,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主体西迁,在大西北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要始终持党的领导,高扬“四个主义”旗帜,传承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为西迁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人生的航标,把修德明辨作为成长的风帆,弘扬学术精神,矢志追求真理。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外学习,在注重文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对社会文化的体悟,用思考开启通往智慧的大门,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母校留给所有交大人的“传家宝”。从黄浦江畔到古都西安,一代代交大人在陕西这片黄土地用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属于交大人的辉煌。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用实际行动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弘扬传承,责任担当需要我们肩负前行,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奋勇拼搏。我们一定要把西迁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创造更大的业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去年的时候,我有幸参观一次创新港,听到有些同学说“因为创新港,自己突然有了考研的想法”,这是大家对创新港的肯定,对创新港的期望。当看到一架架高架耸立,当看到一个个工人挥汗如雨,当听到负责人的认真讲解,心中不由地感叹创新港的伟大,期待交大的腾飞。创新港的建立正是交大西迁精神的体现,是交大扎根西部,响应国家号召,开发西部的又一项壮举。相信创新港定会成为中国西部的一颗明珠,在新丝绸之路的中心,绽放自己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西迁精神定会在我们这代交大人的努力下,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1
1895年,南洋公学在上海建立,学校设施相对先进,学科覆盖面很广,文学,生物,物理等方面,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硬件设施完备,享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美称,也是当时莘莘学子们都希望光宗耀祖,兴富门第的好去处。毫不例外,上世纪50年代,胡奈赛也进入了这所高校。历史岁月的悠久,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历史。
胡奈赛上大学期间,国家可谓是“内忧外患”。中国当前面临三大问题:一.东西差距较大,并进一步凸显,东西意识形态不一致,西部动荡风险较大,民生问题严重。二.中国经济重心成“”德国鲁尔区”形态,处于不友好军事辐射之下,成为军事打击的重心和薄弱地带。东南军国主义突出,越南,印度,菲律宾虎视眈眈,东盟兼顾三条岛链,封锁海路,雄霸海城的态势一时难以扭转。日韩美对东北辐射较大。三.台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港澳自治,港、澳,台处于中央的架空区域或是搁浅状态。虽然起到了联络中外、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战端一起,各生蹊跷。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学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区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今年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他们的人生选择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诗文。敬仰崇拜的英雄,无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礼仪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今天中国的发展水平今非昔比,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仍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是摆在全面小康社会之前的硬骨头。“西部开发”“乡村振行”等号召,呼唤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去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实力渐强,我们已经可以创造更好条件、提供鼓励、支持,最大程度免除开拓者的后顾之忧。
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决不能丢。这样的迁徙故事,是中国独有的时代记忆,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密钥之一。眺望远路,让我们牢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传承和弘扬!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2
这场关于“西迁精神”的专题报告会使我了解到我们这个富足的年代所了解不到的事情。会上,胡奈赛教授用生动形象、简洁但又详细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那时的景象。
1955年初,朝鲜战争虽已结束,但国际形势仍然紧张。中美之间相互对峙,相互没有接触。并且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作为巩固后方布局,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工业建设将有重大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决定交大“内迁西安”。于是,交大在西安争分夺秒的校园基本建设活动,由此展开。
胡奈赛教授说:“交大的成功,不单单是交大自己的功劳。”正当在西安要建设起西安交通大学的时候,月已临近十一月,夜间的温度最低达到零下十五度。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西安市政府紧急集结了两千五百名工人师傅在此作业,晚上,工人师傅们就睡在自己简陋的工棚里,躺在由草所铺成的垫子。但是工人师傅们毫无怨言,保证着每天的工作质量,如期完成建设,使得西安交通大学如期开课。
西安交通大学是现在的双一流大学,这所大学所获得的成就,离不开全体师生的艰苦创业。其中很多教师抛弃家产毅然投身于西部的建设当中。迁校初期,朱城教授已患上了肝炎,于是他把黑板放到了自己的宿舍,每日废寝忘食,筹建工程力学专业、编写教材与讲义,还在多地讲学,最终成为我国工程力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是,也是因为积劳成疾,朱城教授年仅38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西迁”一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不光为国家的物质奠定了基础,还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爱国不是选择题。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献出我们的力量,我们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将我校“白杨精神”与“西迁精神”相结合,使自己成为扎根在西部的一棵白杨树,为人民、社会、国家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3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那时候搬迁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师生们都努力克服了。他们一边搬迁、一边上课,做到搬迁学习两不误。当然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年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虽然,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
眺望前路,让我们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4
有一种初心,穿越历史云烟,却日久弥新,永发生机;有一件往事,已随历史远去,却行迹留痕,永恒怀念;有一种精神,经历时代风雨,却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种力量,穿透历史时空,却百折不挠,永远向前。
在那个时代发展却又弥漫着战争后的硝烟的中国,他们一群人迈着朝气稳实的步伐,唱着欢快而又激人上进的歌曲,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部。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甚至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致力于祖国西北开发。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有这样一位伟人,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面对上海的无限繁华,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他们都是如此令人钦佩的人,宏扬发展西迁精神。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动乱,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人才。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他们依旧奋勇前行为祖国出一份力,并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 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将自己的年华蹉跎。但是幸福却也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可敬之人,没有党中央的领导,何来今日之繁荣昌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大西北,向科学进军”!他们当时喊出那坚定的口号,并也创造出来了幸福。
我们更应学习这种无私的伟大精神,为祖国建设出一份薄弱的力气!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宏伟蓝图。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5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踊跃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毕生心血,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
我们要好好学习 “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 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6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老一辈交大人背负着祖国跟人民期望,告别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的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践行――“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个人感动,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佩。西迁精神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现在仍然适用于我们。
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有担当。西安交大“西迁”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学习他们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胸怀人民,胸怀祖国,有担当,有抱负,将一腔热血散布在祖国最“干涸”大地上。
学“西迁精神”,无私奉献树标杆。西安交大的全体教职工,无一例外的把建设西部、建设祖国作为毕生追求,扎根西安,献身大西北。热工先驱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等等,一批批西迁人都在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燃烧自己。
“西迁精神”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各类人才们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感动。“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荣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扎根基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向老一辈西迁的革命前辈们致敬。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7
从上海交大西迁至西安,历经一年西安交大有了初成型的样子。而西迁不仅仅迁走了物品,更迁走了精神。
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都刻苦学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老师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从而西迁,选择跟从学生们,其中多位老师还收到了党的来信,信中说到为了促进西部文化教育,选择一批同志进行西迁。那时他们的宗旨就是“党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刻不容缓。”这也印证了西迁精神里的“爱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优秀的老师们,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刻苦钻研科学,一生投身于学习,其中还有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在这一天天的疲劳积攒下,身体备受压力,最后连生命也奉献给了祖国,这对任何老师,学生,他的家人朋友,无疑是巨大的悲痛。
后来,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大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老师们传承好西迁精神。这里的西迁精神指“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然而,西迁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西交学子,也感动着我们。西迁精神正是老一辈的交大人在青年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家国情怀,义无反顾地将青春梦想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
西迁精神已成为西安交大独有的气质与节操。西交学子将”西迁往事“这一段历史牢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老一辈交大人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无论是西交学子还是未步入大学的我们,都应将“西迁精神”牢记于心。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用于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8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9
1956年,老前辈们响应党的号召,有的上交上海房产,有的离开年迈的父母,他们离开优越的环境,奔赴艰苦的大西北,舍小家为国家,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国情怀,扎根西部,建设大西北,为了一句“国家需要”而不懈努力,奋斗一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一名西交人我感到骄傲!
我们应当将“西迁精神”牢记于心,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为我院的持续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艰苦创业、弘扬传统、无私奉献、胸怀大局”十六个字,为西迁精神完美的诠释。84岁的胡柰赛老教授,精神矍铄,铿锵有力,用饱满的激情讲述了西迁的历程:60年前老一辈西交人先辈们,舍小家,爱大家,为西北工业化基础建设,创建高等院校的艰难历程,“哪里有爱,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家”-草棚大礼堂,开启了西安交大的雏形,钟兆琳-中国电机之父,孤身一人来西安。。。唐照千,出身名门望族,为了专心科研,避免上海亲朋好友打扰,扎根西部,为西交高校的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从大学教授到物业部门普通的职工,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当代西交人:做好本职工作,少抱怨,做实事,踏踏实实做好病区的大管家,洞悉病房每个潜在的隐患,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所需,从自己工作的不足中总结经验,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病区的护理安全保驾护航---传承西交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10
64年前,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主体西迁,在大西北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要始终持党的领导,高扬“四个主义”旗帜,传承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为西迁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人生的航标,把修德明辨作为成长的风帆,弘扬学术精神,矢志追求真理。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外学习,在注重文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对社会文化的体悟,用思考开启通往智慧的大门,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母校留给所有交大人的“传家宝”。从黄浦江畔到古都西安,一代代交大人在陕西这片黄土地用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属于交大人的辉煌。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用实际行动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弘扬传承,责任担当需要我们肩负前行,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奋勇拼搏。我们一定要把西迁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创造更大的业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去年的时候,我有幸参观一次创新港,听到有些同学说“因为创新港,自己突然有了考研的想法”,这是大家对创新港的肯定,对创新港的期望。当看到一架架高架耸立,当看到一个个工人挥汗如雨,当听到负责人的认真讲解,心中不由地感叹创新港的伟大,期待交大的腾飞。创新港的建立正是交大西迁精神的体现,是交大扎根西部,响应国家号召,开发西部的又一项壮举。相信创新港定会成为中国西部的一颗明珠,在新丝绸之路的中心,绽放自己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西迁精神定会在我们这代交大人的努力下,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