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八中模拟生态作业推进学生学习力

  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变成了又说又唱又演的戏曲课。近日,温八中上演的这场模拟生态作业流程,在新优质学校项目展示活动中引起了各校老师的关注和兴趣。

  所谓“生态作业”,就是突破传统作业的范畴,通过对作业形式内容、性质功能和时间空间的不断改进,从而改善课堂生态结构,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实现作业与学习同步。这也是该校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中的创新举措。

  温八中对“作业”的改革一直情有独钟。自2009年开始,就开始针对作业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实践,逐渐摸索出较为完整的推进教师布置、批改、反馈评价作业的做法,形成了作业“必收必改必议”的管理体系。去年以来,又创新提出生态作业的概念,把作业研究的焦点从行政管理推进到学生学习力上,立足学段特点、学科本质,作业涵盖学生学习全过程。

  “激趣、选择、有效。”温八中校长郑建荣这样概括“生态作业”的特点。以语文戏曲生态作业为例,一道戏剧舞台展风采的学习任务设计课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是激趣;紧接着学生针对寻找戏曲资料、赏析剧种的经典片段、寻找采访生活中的戏曲达人、观看戏曲相关电影、走进戏曲博物馆等各种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进行学习与合作,这是选择;学生在班级中交流唱词、服饰、唱腔、动作之美,终识得戏曲真面目,这是有效。

  在科学作业指导课上,老师根据教室公共错题区学生张贴的错题或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找出共性问题,建立解题模型,在上课做好指导。学生在错题中选择自己会做的题目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同时针对绝大部分学生认同整理知识的必要性,但少有人坚持整理习惯的状况,科学组将“整理”定为作业指导课的关键词,从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整理和诊断入手,通过作业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掌握方法,变学生“被动地完成作业”为“主动在作业中学”。

  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胡玫将这种作业指导课形容成是包含学前诊断把握的课堂变革模式,“让学生乐学敏学,这就是一种智学。每个学科的作业指导课都有不同的特色。”

  据介绍,生态作业研究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温八中各学科教研组都出台了项目实施方案,多项围绕生态作业项目的课题论文案例学案设计获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命题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学科素养,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学校计划通过三年探索,综合各学科形成个性化校本作业册。相对于“有作业学习”的不足,生态作业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作业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可以参与作业的编制和布置;类型更加丰富,口头探索、实践体验、合作分享,基础、拓展、创新,各种分层促进个性化学习;功能更加扩大,课前思考质疑、课中引导学习、课后反思诊断,层层把关让学习行之有效;时空更加开放,借助网络平台和信息化终端,让校内课堂学习延伸到假期网络空间。

  “作业是小,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影响到整个课堂的学习任务设计、形式和目标。温八中能在作业这个点上挖得这么深这么精,改的是作业,推动的是课堂的改革和教师的提升。”在项目展示活动中,市教育局局长郑建海对“生态作业”予以了高度评价。并借此向在场校长布置了一道完成期为2个月的生态作业:读一遍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结合温州实际和学校实际,在教育教学环节上至少提出三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