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hù’è-bùquān 怙恶不悛 怙:依靠,仗恃。悛:悔改。 ❍ 《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 后用“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宋史·王化基传》:“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 《元史·周自强传》:“若迷谬怙恶不悛,然后绳之以法不少贷。” ❍ 清·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一二回:“顺天府府丞刘志选希图江南巡抚,奉魏珰的意思,奏论皇后父张国纪怙恶不悛,欲借徐自强所供撼动中宫。” ❍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讵杨氏怙恶不悛,仍施诡计。先谋提前放假,又图停课考试。” ▲也作“怙过不悛”。 ❍ 清·包世臣《宁海曲氏义庄规约序》:“其败行检不自爱者,则集族而记于过籍,怙过不悛则除其名,使不得与祭。” ❍ 《清史稿·索额图传》:“朕意欲宽尔,尔乃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 ▲也作“怙罪不悛”。 ❍ 《金史·孟铸传》:“自奉圣州罪解以后,怙罪不悛,蒙朝廷恩贷,转生跋扈。” 【注意】 悛,不能读作jùn。 ——来自《新华成语大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