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zuòyǐdàibì 坐以待毙 待:等。毙:死。 ❍ 《管子·参患》:“短兵待远矢,与坐而待死者同实。”后用“坐以待毙”比喻面临险境,不积极采取措施,而听任事态发展,等待失败。 ❍ 宋·真德秀《申省第四状》:“饥肠弗充,坐以待毙,是朝廷不惜屡济以生全之,而顾惜一济以弃绝之也。” ❍ 元·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一〇八回:“杨志、孙安、卞祥与一千军士,马罢人困,都于树林下坐以待毙。”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五二回:“素臣捆在后舱本是坐以待毙,及听前边斗杀,未免痴心,侧耳细听,头舱胜负听不明白。” ❍ 老舍《四世同堂》七四:“他摸了摸自己的四肢;不错,他是老了;可是,老了也得去作事,也不能坐以待毙!” ▲也作“坐而待毙”。 ❍ 《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其如拒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六七回:“杨松曰:‘今若不出,坐而待毙矣。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 ▲也作“坐以待死”。 ❍ 宋·李光《应诏论盗贼事宜状》:“差徭例及于贫民,营田抑配于上户,民不为盗,则将坐以待死耳!”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一:“老身和这婢子两口,权住这几间屋内,坐以待死。” 【注意】 含贬义。 ——来自《商务馆小学生成语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