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怎样做好课堂笔记_课堂笔记该怎么写?
上课时间只有45分钟,老师讲的内容却那么多,要想全都记住,除了用脑子以外,课堂笔记成了孩子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但做课堂笔记却不是门容易的活儿,很多孩子做笔记很认真,学习效果却依旧不好。
研究表明,听课后马上测试,学生一般能记住10分钟讲课内容的一半,如果48小时后测试,则只能记住其中的20%。因此把听课的内容加工整理成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课堂笔记是十分必要的。究竟该如何帮学生更有效地做课堂笔记呢?看看学习高手都是怎么做的。
课堂笔记究竟该怎么做?
紧跟老师的思路
即使课前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也并不是说听课时思想就可以放松了。上课时还是应当适度紧张起来:
1.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
2.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3.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4.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5.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总之,老师的思路是一节课的精华。抓住了老师的思路,也就等同于抓住了一节课的精华。
“前松后紧”法
“前松后紧”,是说听课时前几分钟可以松弛一点,后头再紧张起来。一节课45分钟,一天好几节课,要想每节课自始至终紧张、专注地听讲,基本不可能。因此,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听课时“前松后紧”。
老师上课时,往往一开始是回顾以前所讲内容并引入新的内容,这些一般比较简单,接下来是较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20——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下降。如果听课是“前紧后松”,前半节课尚能保持注意力,到了后半节课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松劲。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后半节才是重头戏。
有重点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学科,记笔记有不同的记法。例如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书上都有,而且内容完整、语句严谨,科学性与逻辑性都很强,所以不必记。着重记老师对概念的解释,理解上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解题的技巧等。
这些内容一定要记:
1.老师列出的提纲。孩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下,所以只需记下老师列出的提纲。
2.老师强调的重点。
3.课本上没有而是老师补充的内容。
4.结合老师讲课的内容自己需要加强的部分。
5.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
6.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
7.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整理笔记“七步法”
第一步,忆“趁热打铁”,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而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第四步,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如,以语文为例,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第六步,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第七步,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课堂笔记该怎么用?
1.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对着笔记在脑海中回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包括每一个细节,实在想不起来再看笔记。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减缓对知识的遗忘。
2.要结合课后复习做好笔记整理工作:补充笔记中省略的部分,将简化符号复原,对重点部分要核实,将未听懂部分弄懂,使笔记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
3.经常对照笔记,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便于运用。
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1笔记成了教学实录
有的孩子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一节课下来,他们的笔记往往记了几页纸,可以说是教材和教师板书的“映射”,成了教学实录。孩子过分依赖笔记,忽视老师的讲解,忽视思考,往往会漏掉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有利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复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笔记本成了习题集
少量典型习题及其解法的确要记在笔记本上,但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习题价值的挖掘上,即注意写好解题评注。这就好比安装在高速公路两旁的路标,它们会提醒你何时减速,何时急转弯,何时遇到岔路口等。
解题也是如此,易错之处或重要的解题思想,要用简短精炼的词语作为评注,把闪光的智慧用笔头记下来,这对积累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大有裨益。隔一段时间后,再把它们拿出来推敲一番,往往会温故知新。
3笔记本成了过期“期刊”
有些孩子的笔记本好比过期期刊,时间一长就弃于一旁,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在可惜。事实上,许多高考优胜者的经验之一就是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个人的“学习档案”和最重要的复习资料。
合理利用笔记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当然,还要经常对笔记进行阶段性整理和补充,建立有个性的学习资料体系。如可以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还可以将笔记整理为“妙题巧解”“方法点评”“易错题”等类别。
课堂笔记究竟该怎么做?
紧跟老师的思路
即使课前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也并不是说听课时思想就可以放松了。上课时还是应当适度紧张起来:
1.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
2.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3.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4.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5.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总之,老师的思路是一节课的精华。抓住了老师的思路,也就等同于抓住了一节课的精华。
“前松后紧”法
“前松后紧”,是说听课时前几分钟可以松弛一点,后头再紧张起来。一节课45分钟,一天好几节课,要想每节课自始至终紧张、专注地听讲,基本不可能。因此,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听课时“前松后紧”。
老师上课时,往往一开始是回顾以前所讲内容并引入新的内容,这些一般比较简单,接下来是较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20——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下降。如果听课是“前紧后松”,前半节课尚能保持注意力,到了后半节课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松劲。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后半节才是重头戏。
有重点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学科,记笔记有不同的记法。例如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书上都有,而且内容完整、语句严谨,科学性与逻辑性都很强,所以不必记。着重记老师对概念的解释,理解上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解题的技巧等。
这些内容一定要记:
1.老师列出的提纲。孩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下,所以只需记下老师列出的提纲。
2.老师强调的重点。
3.课本上没有而是老师补充的内容。
4.结合老师讲课的内容自己需要加强的部分。
5.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
6.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
7.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整理笔记“七步法”
第一步,忆“趁热打铁”,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而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第四步,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如,以语文为例,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第六步,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第七步,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课堂笔记该怎么用?
1.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对着笔记在脑海中回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包括每一个细节,实在想不起来再看笔记。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减缓对知识的遗忘。
2.要结合课后复习做好笔记整理工作:补充笔记中省略的部分,将简化符号复原,对重点部分要核实,将未听懂部分弄懂,使笔记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
3.经常对照笔记,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便于运用。
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1笔记成了教学实录
有的孩子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一节课下来,他们的笔记往往记了几页纸,可以说是教材和教师板书的“映射”,成了教学实录。孩子过分依赖笔记,忽视老师的讲解,忽视思考,往往会漏掉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有利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复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笔记本成了习题集
少量典型习题及其解法的确要记在笔记本上,但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习题价值的挖掘上,即注意写好解题评注。这就好比安装在高速公路两旁的路标,它们会提醒你何时减速,何时急转弯,何时遇到岔路口等。
解题也是如此,易错之处或重要的解题思想,要用简短精炼的词语作为评注,把闪光的智慧用笔头记下来,这对积累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大有裨益。隔一段时间后,再把它们拿出来推敲一番,往往会温故知新。
3笔记本成了过期“期刊”
有些孩子的笔记本好比过期期刊,时间一长就弃于一旁,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在可惜。事实上,许多高考优胜者的经验之一就是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个人的“学习档案”和最重要的复习资料。
合理利用笔记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当然,还要经常对笔记进行阶段性整理和补充,建立有个性的学习资料体系。如可以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还可以将笔记整理为“妙题巧解”“方法点评”“易错题”等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