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rěnqì-tūnshēng 忍气吞声 忍气:受了气强自忍耐。吞声:把话吞下去,即不说话。形容强忍着怒气,不敢发作或反抗。 ❍ 元·关汉卿《调风月》三折:“我便收撮了火性,铺撒了人情,忍气吞声。”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二:“欲待投诉黄损,恐无益于事,反讨他抱怨。只得忍气吞声,不在话下。” ❍ 清·曹雪芹《红楼梦》四四回:“那些人见了如此,纵要复辨亦不敢辨,只得忍气吞声罢了。” ❍ 老舍《四世同堂》三九:“他又不能不承认事实,太太作官是千真万确的,而凡是官就必有官的气派,太太也非例外,他只好忍气吞声的忍耐着。” ▲也作“吞声忍气”。 ❍ 元·高文秀《黑旋风》一折:“再不和他亲折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行。” ❍ 清·天花才子《快心编初集》三回:“那富翁财主,明知他来诈害,却不敢到官府中申诉,恐反惹火烧身,只得吞声忍气。” ▲也作“气忍声吞”。 ❍ 元·张国宾《合汗衫》一折:“你道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 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走,走,走!快出门,掩羞面,气忍声吞。” ▲也作“吞声饮气”。 ❍ 饮气:把气愤饮下去,即强忍着气愤。 ❍ 《北史·王孝籍传》:“安可齰舌缄唇,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仄陋之下,吞声饮气,何足算哉!” ▲也作“饮气吞声”。 ❍ 南朝梁·吴均《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陨,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 明·史鉴《上中丞佀相公书》:“故剥征掊敛,惟命是从,饮气吞声,莫能控诉。” 【注意】 含贬义。 ——来自《商务馆小学生成语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