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fàn tiānxià zhī bùwěi 犯天下之不韪 犯:冒犯。韪:是,对。不顾一切,公然去做天下人都认为是不对的事。 ❍ 宋·朱松《上赵枢密论恢复书》:“降及后世,以苟为道,凡可以谲敌而得志者,虽犯天下之不韪而获须臾之安,亦泰然为之。” ❍ 清·张英《书经衷论·周书·泰誓》:“故尧之皇皇而求舜,舜之皇皇而求禹,汤之不得已而伐夏,武之不得已而伐商,舍天下之至美而不惜,犯天下之不韪而不辞。” ▲也作“冒天下之不韪”。 ❍ 明·顾天埈《庚子顺天第二问》:“至于豪杰奇伟之士,必有独至之妙藏于微渺,知此者谓之知己;而高官厚禄不与焉,往往或负其奇,而敢冒天下之不韪以自雄。” ❍ 章炳麟《军人贵贱论》:“若其弗能胡汉治戎,遇于中原,弹丸未发,望风瓦解,宁失数金之廪食、积岁之勋资,而不忍冒天下之不韪者,抑其次也。” ▲也作“冒天下之大不韪”。 ❍ 清·魏禧《相臣论》:“国家之利害,苟迫于所不得已,则虽逆天子之法,犯群臣之怨,冒天下之大不韪,必且毅然为之而有所不敢避。” ❍ 方纪《挥手之间》:“要是蒋介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拒绝和谈,发动内战,无非是他自取灭亡,革命胜利来得更快一些,如后来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罢了。” ▲也作“冒大不韪”。 ❍ 清·江忠源《答刘霞仙茂才书》:“忠源冒大不韪,墨绖从戎;又复战阵无勇,致贼扰及桑梓,遂攻会垣,深愧进退失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