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偏科只是一个少数现象,大部分人的智商、情商还是正态分布。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高考的需要。”
以上海为例,高考录取名额的相当大比例都给了理科生,学理科是一个上大学“概率更大”的选择;反映到中学,优秀的学生也就更倾向于选择理科。“并不是理科生聪明,而是选理科的学生本来就更出众,无论是记忆能力、反应能力还是现场判断力,整体素质较高。”
在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现在对文理科选择最大的外界因素就是高考。“全国的重点高中,文理班的比例大概是1:3,因为大学一本的文理科录取比例就是1:3。这是适应现有高考制度的选择。”熊丙奇说,“如果哪天成长环境变了、教育环境变了、就业环境变了,他们的选择也很可能变了。”
现在上海高考施行“3+3”,即在语数外三门课之外,学生在“史地政理化生”中任选三门课,打破了文理的界限。这样的高考制度,让学生的选择更加理性。
不过,中学阶段的课程只是基础,不会对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理性思维带来特别大的改造作用;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经过专业的训练,学科差异才可能改变思维方式。
“文科素养,比如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借助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这不仅是智商的问题。杨绛说过一句话特别有道理,‘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就像学语文,小时候就是理解不了,慢慢长大了,也许会恍然大悟。”余党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