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
释义 |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东阳道中》原文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鹧鸪天·东阳道中》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无数山峰重重叠叠,四周群山碧绿,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艳。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清晰可见,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鹧鸪天·东阳道中》的注释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销:消退
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萧萧:马长声鸣叫。
愁边:苦苦思索。
剩有:尽有。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简短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隽永的羁旅怀人之作。开篇以征尘与沉香对举,暗暗引出相思之意。无数青山皆有娇花处处,正是旅途时时尽是相思的写照。结句遥应篇,点出怀人主旨,刻画出一个情浓意切的相思者形象。全词婉约其外豪放其中,笔致流利而不纤弱,情绪缠绵而不哀怨,虽在辛词中属别调,与一般婉约词仍异具旨趣。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温庭筠《思帝乡·花花》”的原文翻译 2、“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翻译 3、“周邦彦《烛影摇红·芳脸匀红》”的原文翻译 4、“曹雪芹《自题一绝》”的原文翻译 5、“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的原文翻译 |
随便看 |
|
学习方法在线学习网是一个免费的在线学习平台,在这里你将学到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力、如何高效学习。唯有学习方法,才能让你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