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bùchā-lěishǔ 不差累黍 累、黍:我国古代两种微小的计量单位,汉代以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累。” ◆ 后用“不差累黍”形容不差丝毫。 ❍ 《隋书·律历志上》:“暨五年岁在协洽,皇帝乃诏稽准绳,考灰律,不失圭撮,不差累黍。” ❍ 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一二:“且如光武之策吴汉,崔浩之料柔然,万里决胜,不差累黍,此皆知识所经,岂是卜度得就。” ❍ 清·胡煦《周易函书别集·易学须知》:“孟子私淑诸人深得率性之道,故断断乎谓性为善,此圣贤一脉相传,不差累黍者也,若后儒之言性,则不免失之驳杂。” ▲也作“不差铢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八八回:“素臣仍作军官装束,把东宫所赐宝刀与自己宝刀要双佩在腰,拔出看时,两刀竟是一对,其长短、阔狭、厚薄、形色固丝毫无异,细辨那精液锋芒,亦不差铢黍。” 【注意】 差,不读chà。 ——来自《新华成语大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