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背诵只是学习的开始 |
释义 |
回想自己上学的经历,尤其是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历史等文科的成绩非常出色。自己心知肚明,出色的原因只有一个——死记硬背。 临到期末考试,我会把所有的资料上的题目都翻阅一遍,一页一页地翻阅,边翻边背。脑子里储存了一大推样题,考试的时候,直接调用和考试题目大体类似题目的答案,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语文每次考试都能九十分以上,历史都在九十五分以上。 我仅仅是背诵,至于背诵的东西的真正意义,根本不用管。应为考试的时候,只要你把字写上就行了,至于这些句子你懂不懂,根本不重要。 我曾为此沾沾自喜。 后来当了老师,教高一的第一次期末考试,无意间听到老教师说,很多期末考试题目都是从配套资料《同步训练》上出,于是,我把我曾用过的背诵的绝技移植到了我的学生身上,我让学生背诵同步训练上的题目,这些题目也是我平时讲过的。总共背了三遍。果然,期末考试被我押中了。全班平均分超过了九十分。 我还是为此颇感得意。 后来才意识到,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根本不算是教育。因为没有激发孩子的思维,没有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会的只是比着葫芦画瓢而已。 十多年过去了,我感到这种以死记硬背为荣的教学方式还是大量存在的。 今年暑假后,我教高二。从高二的孩子做题来看,很多孩子还是非常喜欢比着课本抄来抄去,对着课本背来背去。这几天学了《荒漠化的防治》,发下了学案,很多孩子面对题目给出的材料文字和图表,竟视若无物,直接把背诵的课本的东西照搬了上去。写得很工整,只是驴唇不对马嘴。 看过以后,多少有点绝望。都高二了,阅读能力几近于零。孩子们认识很多汉字,可是对这些汉字组成的句子,并不喜欢,他们不喜欢阅读,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缺乏审视词句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他们只喜欢灌输,你灌什么我就喝什么。然后原封不动的吐出来。 还有的孩子不喜欢落实,听课很认真,下一节课你一提问,马上原形毕露,一问三不知。看着挺聪明的孩子,就是眼高手低,不愿意踏下身子实实在在地把功课做好。 或许是我们长时间地错误教学让孩子误以为,学习就是背诵。背过了一切就OK了。学习好就是背得好。没有人告诉孩子,学习好应该是能面对问题结合材料独立思考,尊重题目个性。 当然,背诵是基本功,有些东西确实需要记忆。但孩子们一定要清楚,记忆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应对不同的情况而必须形成个性化思维的基础条件而已。 看着勤奋地张开大嘴哇哇背诵的孩子们,真的无话可说。 我觉得我们做老师的教一门课给学生,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学习这一门科目中获得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所谓学科思维,就是这一门学科传达给孩子们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地理学科为例,我们会学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区位理论等。这些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这个学科,也适用于孩子一生的发展,会让孩子将来遇到问题后思维更加缜密全面。知识的地位远远不如思维重要,思维方式这种东西你在百度上是搜不出来的,百度上只能搜到孤立存在的知识。学科思维是在一个人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后养成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去帮助学生发展他这种处理复杂学科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产生创见。电脑储存的信息量再大,也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和见解。人脑的最可贵之处是能加工处理现有信息,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其实要借助于学科思维,只有孩子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会去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是否合理。以地理为例,人地关系是贯穿地理学的主线。孩子会用他们掌握的地理学科思维去审视周围的人类活动,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哪些不符合。不符合的,孩子会思考为什么不符合。这样,孩子就不会人云亦云了。 如今这个时代,和以前将老师的作用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时代不一样了。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孩子有更多的获得信息的渠道,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老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更不是智慧的化身。老师应该有一个新的定位。靠一个单向的渠道进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像导游给游客起引导作用一样,引领学生在知识智慧的海洋里遨游,告诉孩子去哪里可以发现什么,值得去体验一下。 可是,高中的孩子表现出了极其严重的厌学情绪,让孩子喜欢上知识,喜欢上阅读,喜欢上和别人交流,这才是首要的前提。而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知识的魅力,并做出有耐心的引导,然后慢慢等待孩子身体中小宇宙的爆发。 任重而道远,一起努力吧! |
随便看 |
|
学习方法在线学习网是一个免费的在线学习平台,在这里你将学到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力、如何高效学习。唯有学习方法,才能让你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